•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励志名言
  • 生活技巧
  • 腾讯技巧
  • 手游攻略
  • 医药培训
  • 软件教程
  • 文艺体育
  • 幼儿培训
  • 专业舞蹈
  • IT认证
  • 企业管理
  • 教育培训
  • 工作计划
  • 合同
  • 实习报告
  • 评语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请假条
  • 收据
  • 辞职信
  • 介绍信
  • 检讨书
  • 借条
  • 写作模板
  • 心得体会
  • 入党申请书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简历
  • 招聘范文
  • 祝福语
  • 策划书
  • 活动总结
  • 主持词
  • 文秘知识
  • 发言稿
  • 议论文
  • 作文题目
  • 应用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写作手法
  • 中考作文
  • 高考作文
  • 作文体裁
  • 周记
  • 母婴知识
  • 腾讯QQ
  • 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 您当前的位置:呢子范文网 > 励志名言 >

    党员干部贯彻落实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心得感想8篇

    2021-03-09 10:03:09  呢子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字号:T|T

    【编辑按】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乡村产业振兴要特色更要高质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小编为您整理了《党员干部贯彻落实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心得感想8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乡村产业振兴要特色更要高质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最为基础的一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内生动力。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我们要继续激发乡村产业振兴的潜能,代入互联网思维,实现多元化发展路径,提升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水平。
        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如果把不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放在当地发展,就算短时间内能够带来一定效果,长此以往终会因违背自然规律而功亏一篑。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学习的重点不在“鱼”而在“渔”,要学到先进的思路并融入到当地的乡村产业发展中,探索小而特、小而品、小而优的新发展模式,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势能。
        走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乡村产业发展也要从起步阶段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一方面,加强农业创新技术与实际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增加乡村产业振兴科技附加值,不能因为产业地处乡村技术就“土”;
    另一方面,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乡村振兴的目的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片面增收。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伴随着春天的盛会召开,新的征程已经拉开序幕。要发扬“三牛”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新篇章

     


      每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万众瞩目的“重头戏”。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其中首项议程就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齐聚一堂,亿万人民翘首以盼,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每一个数字都来之不易,每一项成就都是奋斗以成。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非凡答卷。事实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英勇的人民,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总结过去,擘画未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这是今年需要奋力达成的目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这是“十四五”时期锚定的蓝图。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不管风吹浪打,时与势都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就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从生活冷暖到乐业安居,从教育医疗到公共服务,政府工作报告涵盖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每个人前进的脚步,一定能叠加成国家的进步;
    每个人奋斗的汗水,一定能浇灌出丰硕的果实。只要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聚合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非凡之智,我们的道路必将一往无前,我们的事业必定无往不胜。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走过万水千山,我们自信满怀;
    继续跋山涉水,我们信心十足。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宣示的那样,“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我们曾经创造辉煌的历史,我们也必将开创美好的未来。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稳住“最大的民生” 今年这么干

     


          【两会热评】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强化就业优先,一要稳存量,二要扩容量,三要提质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人心。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去年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我们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各地加大稳岗扩岗激励力度,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促进新增市场主体恢复快速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这份优异的就业成绩单来之不易,不仅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民生温度,也证明了非常形势下就业优先政策的有力有效。
          当前,中国已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就业关乎民生,必须持续抓紧抓实抓好。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实现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就目前形势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就业呈现总体平稳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疫情防控仍然承受“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复杂,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今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仍在15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达到新高。又如,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存在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等现象,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又比较大。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如何稳住就业大局?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
          强化就业优先,一要稳存量。主要是着眼于巩固一年来促进就业的工作成果,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减税降费,稳定现有岗位。一方面,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继续落实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以工代训等政策,通过保市场主体来稳住就业基本盘。
          二要扩容量。主要是挖潜力创岗位,拓宽就业新空间。通过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推动降低就业门槛;
    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另外,相关部门还要支持和促进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发挥其大容量、低门槛、高灵活度的特征,这样也可以扩大就业容量。
          三要提质量。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企业新型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明显不足,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凸显。因此,着眼于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就要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大力开展常态化、大规模、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还要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的机会。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读懂“如期”背后的中国之治

     

        “新征程 再出发”系列网评之八
        安传香
        3月4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在“两个五年规划”衔接的特殊时间节点,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全国两会如期而至,让人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欣喜与珍惜,更有一种“重装上阵”的力量和信心。
        两会如期开幕,本身就是一种胜利。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大江南北,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节奏被打乱了。为了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2020年全国两会推迟召开。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齐心协力、顽强拼搏,一年后,当数千名代表委员再次在早春三月汇聚北京,肩负人民重托、共商发展大计,是对人民生活和经济运行回归常态的有力宣示,亦是对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胜利宣言。
        各项事业发展如期,彰显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过去一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我们战疫情、抗洪涝,强改革、促开放,抓脱贫、惠民生,保增长、稳大局,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这份“如期”背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关键时刻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英明决断,有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在危急时刻的巨大努力、无私奉献、敢于牺牲,有14亿中国人在奋斗征程上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久久为功。
        答卷符合人民所期,是对人民承诺的如期兑现。百年风雨苍黄,百年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未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到“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着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人民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难,是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创造奇迹的动力来源。
        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更高起点。“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又将开启新征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就要接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一次次的如期抵达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淬炼、成长,中国之治更加成熟;
    在一次次的如期启航里,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开创新格局,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在14亿中国人民凝聚起的磅礴力量的推动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如期实现!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

     


      韩 振
      “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在3月5日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乡村建设一定要照顾农民的感受,体现他们的需求,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我们党历来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我国农业连年丰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就在去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并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正在徐徐铺就。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因此,在推进农村变革、改善农民生活的进程中,要充分把握“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这一基调,不能都推倒重来,搞大拆大建;
    不搞千村一面,注重保留乡土味道;
    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刮风搞运动;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好农民权益。
      “为谁干”是定盘针,“怎么干”是路线图。乡村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只有保持历史耐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因地制宜、稳扎稳打,切实把惠及农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发展繁荣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内蒙古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70多年来,一代代内蒙古各族儿女,谱写出一曲曲奋斗之歌,书写了一个个民族团结传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改革发展,为内蒙古的发展指明方向。如今的内蒙古,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民生改善更有保障,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民族团结更为紧密,呈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鉴往事,知来者。内蒙古各族人民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内蒙古的明天才能越来越美好。展望未来,唯有继续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民族观,民族才会越团结,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力量才会越大,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水平才会越高。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一定会打造得更加亮丽。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两会加快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需持续发力

     


      作者:耿中元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支持创新发展方面,金融业大有可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因此,应进一步深刻认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加快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进一步深刻认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从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单向支持来看,理论上,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有多方面作用,包括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规避、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手段和渠道;
    能利用信息优势,降低信息成本,促进科技创新;
    能动员储蓄,为科技创新提供融资;
    能通过便利交换,促进科技创新等。
      从金融和科技创新的相互融合来看,现代经济中,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已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子之二。科创金融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以后金融发展与科技发展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科创金融是既体现了科技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也体现了金融对科技发展的促进,其发展目的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科技和金融关系的认知存在差异,但当一国发展到特定的阶段,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时,科创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为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表明科技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是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
      持续发力,加快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部门,也与科创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主体密切相关;
    既涉及科创金融理论研究,也包括科创金融实践发展;
    既涉及金融改革创新,也囊括金融对外开放。加快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需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
      重视科创金融发展的同时转变工作思路。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建设完善具备多层次、多元化服务功能、符合科创企业发展特点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重视既熟悉科技创新又懂金融管理和服务的人才培育工作。同时,转变政府运用金融手段支持科技创新的工作思路,由传统的以监管为中心转变为服务和监管并重,由习惯于直接资助转变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直接资助为辅,由注重项目为主转变为注重科创企业未来发展为主。
      促进专营机构做强的同时加快培育市场。在促进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科技保险公司、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等科创金融专营机构做强、优化科创金融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大力推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市场发展,有效发挥国内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性市场、债券市场等不同层次市场的融资功能,完善覆盖科创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多元化融资体系。
      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创新的同时发展新兴金融业态。鼓励并推动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开发出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多的在线融资产品,试点投贷联动。创新科技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其担保增信作用。同时,在监管部门许可范围内,适度推动银行网点的创新建设,适度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业态,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
      加大前沿技术应用的同时营造发展氛围。加大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网络空间安全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资源在不同科创企业之间、科技资源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普惠性,提高科创企业融资效率,加速现代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同时,打造更多科创金融线上服务平台,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和行业组织等举办科创金融高端论坛和会议,唱响科创金融发展“好声音”,营造科创金融发展良好氛围。
      坚持高质量“请进来”的同时实现高水平“走出去”“引回来”。在高质量招引境外专业化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国内科创企业的同时,要推动实现高水平“走出去”,助力国内科创企业赴海外开展上市、发债、并购等活动。同时,可设立跨境投资基金,赴海外搭建跨境引资引智平台,通过“海外基金+海外孵化器”模式,推动与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契合度高的高端项目落户国内,实现海外高层次科创人才招引。
      开展科创金融绩效评价的同时强化科创金融风险管理。从金融投入与科技活动产出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相应方法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模型,反映科创金融发展成效。同时,推动科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创新金融机构科创金融风险分担模式,将科创金融业务、金融科技发展情况纳入金融机构绩效考核范围,提升监管科技水平,加强科创金融业务、金融科技活动合规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科创金融风险。
      深化科创金融实践的同时加强科创金融理论研究。实践丰盈理论。在不断深化科创金融实践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在发现科创金融发展新规律、探索科创金融工作新模式和新机制、研究科创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推动科创金融研究中心建设,通过跨机构、多学科的密切合作,促进科创金融理论和发展实践有机结合,有力推动科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专家学者看两会全方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作者:韩一军;
    赵霞
      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这些年我国粮食生产保持了“17连丰”,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总体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农为邦本,食为政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下力气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结合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不难看出,保障粮食安全仍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时期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和背景下,仍需全方位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首先,对保粮食安全的认识要有新高度。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工作作出许多重要批示,强调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粮食生产必须年年抓紧。这三个“紧”就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新高度。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了2021年目标任务,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
      其次,保障粮食安全要从根本要害抓起。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做好“两藏”,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耕地和种业放在了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并且首次提出,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在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生物育种产业化、知识产权保护、种业企业创新等重要方面做好工作。一号文件还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各省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总的来看,一方面,我国粮食种子基本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水稻和小麦单产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另一方面,我国在提高粮食质量方面仍有很大空间。
      再次,要从全产业链角度保障粮食安全。一般来说,粮食安全涉及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质量监管、粮食价格调控、粮食消费等多个方面。为了确保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粮食全产业链角度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近年来,一些地方加强智慧农业建设,试点的“智慧麦业”在节水、节肥、节种和增效方面都有亮眼的表现,为其他地区借鉴推广提供了许多经验。在流通加工环节,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在两个统筹方面,要“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过多次强调和批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掀起节约“新食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
      最后,要强化保粮食安全的制度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开始全面部署落实这一制度,迄今为止,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功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这就要求“十四五”时期,各级领导都要承担起保障当地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层层压实,扎实做好包括粮、棉、油、糖、肉在内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好组织保障。总的来说,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大粮食政策扶持力度,为新时期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强大的根本保障。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6%以上”,中国经济有速度更有质量

     
      2021年,中国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今年召开的中国两会吸引全球关注。3月2日起,海外网推出“2021年,中国这样干”系列评论,从经济、外交、科技、民生等多领域解读今年两会。

      “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这是一个全世界期待已久的数据。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报道称,6%是一个相对适度的目标,标志着在全球经济受新冠病毒影响度过暗淡的一年后,中国仍保持乐观态度。《纽约时报》表示,中国提出经济增速目标对全球经济而言是积极信号,表明中国愿意保持经济引擎的活力。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过去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中国立足国内外形势,罕见未设定GDP具体增速目标。但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为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中国充分考虑经济运行恢复情况,2021年重新设定具体GDP增速目标,有利于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各项政策举措的针对性,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有利于综合反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展与成果,为各项评估考核提供依据;
    也有利于2021年经济发展目标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中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不仅有速度,更有质量。6%以上经济增速目标,要放在2021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综合目标中才能看到其中所蕴含的“含金量”。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一系列发展目标综合反映出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是拓展发展新空间。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仍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工作报告在2021年工作安排部署中提出,健全城乡流通体系,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等举措,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纵横联动东西南北、统筹联通国内国外的发展大棋局,不断释放中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
      二是重塑发展新优势。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中国不断重塑发展新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在2021年工作安排部署中提出,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突破“卡脖子”难题,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塑造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是培育发展新动能。中国经济要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新动能作为根本出路。政府工作报告在2021年工作安排部署中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等举措,将进一步中国促进不同领域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激发中国经济更多发展活力。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奋进正当其时。中国坚定必胜信心,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相关热词搜索: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