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关于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工作中只有用心做事,才能学到更多,学到的任何技能和知识都可能成为自己未来的生存工具,工作是一个人生存的手段,是幸福人生的保障,没有工作生活会变得怎样?用心工作,过好每一天,干好每一件事,总有天会有所收获,对自己没有坏处。要怎么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58编辑为您精选《党员关于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五篇】范文》一文,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摘要】中央人才工作会议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5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强化创新驱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军建设战略支撑作用。
夯实人才基础,筑牢内生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人才的集聚有利于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我国国防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拥有丰富的人才战略资源,占据人才“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军队发展的领先权、未来战争的制胜权。首先,我们要加快刷新人才理念,以辩证的眼光识才、引才,既要识得“千里马”也要引得“无冕王”。其次,我们要革新人才机制,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坚持以用为本、人尽其才。最后,要涤荡人才环境,真心育才、真情聚才,以人才为核,打造科技发展新引擎,多些“从0到1”的突破,掌握科技创新主动权。治国经邦,人才为急。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造舒心安逸、健康优质的生活环境,公平公正、优中选优的制度环境,为科技人才心无旁骛钻研技术创造良好条件,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优化环境布局,整合资源优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发挥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首要的是优化国防科技创新布局和环境条件,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人才的集聚依赖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创新的沃土。要紧跟科技强国建设进程,要用好用足各方面优势力量和资源,大幅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要谋划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高速发展创新的同时“弯道超车”。
强化改革意识,服务创新发展。“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根本的是正确认识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按照既定部署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释放改革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要聚焦国防科技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产业发展这步“先手棋”,既要“产业创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创新产业”发挥战略性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新一批技术项目搭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科技水平,为国防稳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多作新贡献。
时代潮流催人奋发,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勇做“挑山工”、敢啃“硬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先锋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5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人才是兴国之本、富国之基、发展之源,技能人才是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必须坚持靶向施策,为广大技能人才架起更加宽广的成长阶梯,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基石”。
着眼于“提质增效”,搭建技能人才引育平台。“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要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引育工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多渠道识别人才,主动走进产业园区,充分挖掘活跃在一线的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在技能竞赛中选拔培养技能人才,让“有绝活”的能工巧匠竞相涌现。用好职业院校主阵地,广泛吸纳应届高中生、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等群体,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培训课程,通过校企双师联合培养制度,实现学校、企业在资源、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及时学习掌握前沿技术和实用技能,持续提升培训质量。健全技能人才终身教育体系,面向城乡全体技术工人,大规模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奖励、补贴等合理方式,引导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对技能人才接受再教育、技能资格升级的支持力度,实现培训对象普惠化、培训资源市场化、培训载体多元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管理规范化,锻造一支技术精、素质好的高技能人才大军。
着眼于“发光发热”,健全活用技能人才机制。“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要“活用”人才,助力高技能人才成长壮大。拓宽技能人才晋升通道,推动职业资格与职称、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对在劳动和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技工”进行职业技能等级晋升,让职业资格与技术能力相匹配。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本地区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督导,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双注重的人才评价体系,让技能人才无“身份”之忧、学历之“绊”、“草根”之虑。发挥薪酬的杠杆作用,将工资分配、薪酬增长与岗位价值、技能素质、实绩贡献、创新成果等因素挂钩,探索实行技能入股分红机制,让技能人才端着“技能碗”,分得更多“羹”,有奔头的同时没有后顾之忧,放手干、放心干、安心干,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5篇】
近年来,山东省梁山县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通过抓实人才工作指导、合作、工程、服务,促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实,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抓校地合作,促创新要素涌流。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科研平台,夯实武汉理工大学梁山专用车技术研究院、济南大学梁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长沙智能专用车研究院梁山分院建设,成立济南大学梁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环保装备研究所、车辆与制造装备研究所,建立“泰山学者工作站”2个,备案国家总创空间1处。实施“科研项目+人才”模式精准引才,已引进9个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项目和10个企业、产业急需紧缺创新创业团队。
抓重点工程,促进工业升级、乡村振兴。聚焦主导产业特别是专用汽车产业,探索实施专用汽车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十百千”人才引育工程,2020年以来,引进高层次人才55人,其中高校教授12人,申报和建设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6个,授权发明专利5件。聚焦解决乡村振兴一线缺人才、缺技术等现实问题,大力实施招募一批“合伙人”、派驻一批“攻坚队”、引进一批“生力军”、育强一批“本地郎”等“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抓服务优化,促人才全面发展。建立人才亲情关怀机制,深化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利用工作调研、节假日等时机,通过座谈交流、走访慰问、信函电话等方式,经常性了解人才的工作生活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协调解决难题。制定《梁山县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实施办法》,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便利服务,发放“梁山英才卡”人员346人,增强人才荣誉感。建设完成人才信息中心、科技中心、后勤保障中心,正在建设108套专家别墅及50套人才公寓,为来梁工作的人才提供舒适生活环境。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5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黑龙江省嫩江市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努力克服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水平和人才发展环境上的劣势,创新人才招引方式方法,擦亮政策“吸金石”,打通人才引进“堵点”,浓墨重彩奋力书写各领域人才“潮涌”嫩江、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通过专项引才“小分队”与“大规模”专场引才相结合的方式,定点对接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市委领导亲自“站台”,化身“引才大使”,向学子宣传嫩江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和人才发展环境;
通过“两微一端”广泛发布引才公告,突破空间限制,与高校学子“隔空对接”,实现“云端揽才”;
努力搭建优质基地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坚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互补、协调促进、互通共赢的原则,深化多领域合作,形成推动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的组合力,用特色产业项目吸引“能工巧匠”前来合作、学习、调研,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和带动嫩江市各项产业高质量发展。
侧重关口前移,着力留住高校人才“南来雁”。嫩江市注重“投苗式”人才引进新机制,努力从高校“源头”挖掘大学生人才“富矿”,力求“雁”落嫩江,倾心本地发展。与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实地签约对接,设立高校工作联络站,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常态化机制,形成“惯性”引才模式。选送优秀大学生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提前向社会职场人“转型”。通过高校网站、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电视台播报等媒介发布实习实训招募信息。市校双方加强动员,宣传嫩江市优厚的人才待遇政策,鼓励大学生抢抓寒暑假假实习实训“黄金时期”。注重发挥嫩江市墨尔根古道驿站博物馆的“红色教育”特色优势,每年暑期组织高校学生来嫩开展“红色教育基地”游学参观活动,提高他们对嫩江历史文化特色的知晓度,形成“初步认同”和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下步引才工作做好铺垫。
突出政策引领,全面打造引才政策“2.0版本”。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对人才来说,政策就是吸引力。嫩江市通过从顶层设计入手,持续释放人才政策红利,让引才工作既有“真心”,更有“真金”。先后两次修订《嫩江市人才引进办法》,提高人才补贴待遇,出台《嫩江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使用办法》,逐年增加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的使用,对“良才贤士”广抛“绣球”。其中,对引进的博士研究生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30万和20万补贴,属于所在地区最高待遇。2020年又制定出台了《嫩江市鼓励支持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实施办法》,采取更加积极开放的政策吸纳大学生来嫩实习实训。强化服务保障,为“双实”大学生在食宿上给予补贴、在岗位招聘上给予政策倾斜、在就业创业上给予扶持,在贷款融资上给予优惠等“硬核”引才措施,鼓励大学生毕业后扎根嫩江创业发展。嫩江市制定出台的《人才引进办法》与《大学生实习实训办法》又称人才引进“黄金双八条”,为人才集聚营造了强大的“磁场”,已成为嫩江市人才招引的“金字招牌”。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5篇】
【党史百年·天天读】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论述: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时至今日,我们深刻明白,人才对于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科学技术人才,必须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新时代呼唤更多科技工作者,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好履行科技惠民的社会责任,以所学所研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健康幸福生活注入科技元素和创新动力,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真谛,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苦难考验一个民族,我们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总是压不垮的,因为我们中华儿女内心总会迸发出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在脱贫攻坚民生工程中,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于扶贫事业,为全面脱贫攻坚胜利注入了“科技力量”;
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科技工作者时刻走在最前沿、最危险的地方,为疫情防控带来“科技之光”;
在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中,科技工作者俨然成为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的“排头兵”……诸多的事例,无不佐证科技工作者内心蕴藏的为民之情、爱民之意。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当赓续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战斗作风,坚持人民至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
新时代科学技术人才,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战斗品质。在百年征程中,我们深刻明白,要战胜困难,要突破“瓶颈”,要取得成就,一定要有攻坚破难的毅力和决心,要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在十四五伟大征程启航抛锚的新起点,我们要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艰苦作风,保持“一竿子插到底”的顽强毅力。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要冲锋在前,在面对科研攻坚关键时刻,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
在急难险重的特殊时刻,要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不拔精神;
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和担当……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干下去,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欢欣鼓舞的成绩,一定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安定繁荣的社会,一定能够让人民群众在“大国风范”“大国精神”“大国速度”中,领略到身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带领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在伟大征程中形成强大合力,面对困难的“碉堡”,持续攻坚,攻无不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
快捷搜索: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 人才强国战略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人才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