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励志名言
  • 生活技巧
  • 腾讯技巧
  • 手游攻略
  • 医药培训
  • 软件教程
  • 文艺体育
  • 幼儿培训
  • 专业舞蹈
  • IT认证
  • 企业管理
  • 教育培训
  • 工作计划
  • 合同
  • 实习报告
  • 评语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请假条
  • 收据
  • 辞职信
  • 介绍信
  • 检讨书
  • 借条
  • 写作模板
  • 心得体会
  • 入党申请书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简历
  • 招聘范文
  • 祝福语
  • 策划书
  • 活动总结
  • 主持词
  • 文秘知识
  • 发言稿
  • 议论文
  • 作文题目
  • 应用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写作手法
  • 中考作文
  • 高考作文
  • 作文体裁
  • 周记
  • 母婴知识
  • 腾讯QQ
  • 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 您当前的位置:呢子范文网 > 简历 >

    科技局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心得体会8篇

    2020-11-30 09:13:21  呢子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字号:T|T

    【编辑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小编为您整理了《科技局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心得体会8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五中全会党课讲稿    学习五中全会发言稿       五中全会思想汇报

     科技局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心得体会8篇(科技强国)  

      坚持“四个面向”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四个面向”对于汇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形成重大科学研究成果,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实现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增强新发展格局的科技创新原动力。当前我国正开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水平,是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新一轮全球竞争,是科技竞赛和产业比拼,必须要具有领先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一是要部署科学技术创新链,提升我国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创新产业链是从科研院所到企业到市场的创新过程。科研院所要把好整个创新链条的源头关,坚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重点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突破制约产业链安全的短板。二是要布局产业创新链,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发挥企业在工程、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培育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专精特新的“杀手锏”产品,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三是要构建市场创新链,提高我国内循环活力,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面向经济主战场,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引领力。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面向经济主战场,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成果改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具有坚实的科技创新能力。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其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实现新旧动能顺利转换。依靠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的“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工业制造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生产等;发展第一产业中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企业等。要汇聚高质量发展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为他们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最大限度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要构建高质量发展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把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增强现代化强国建设科技支撑能力。科技现代化是迈向现代化新征程重要支撑。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科技创新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坚持问题导向。既要补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的一些需要解决的短板和弱项,又要在一些关键工业技术、部分关键元器件和重要装备、新能源技术等关系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领域组织重点攻关。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我国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巨大等规模优势,全面提高创新要素质量,促进其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加速科技创新能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发挥科技支撑力,有效整合国家科技资源,增强不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增强美好生活的科技服务能力。“科技惠民、改善民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宗旨。生命健康是高品质生活和美好生活的前提和保障。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采取主动防御措施,为重大疫情防治贡献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要筑牢高品质生活健康屏障,科学精准防疫控疫。通过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和硬核产品,做到疫情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要构建高品质生活健康体系,做好生命健康科技规划。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打造生命健康产业生态体系,以创新引领,丰富供给,培育健康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运用云计算、健康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健康服务定制化、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以人民生命健康护航人民高品质生活。

     科技局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心得体会8篇(四个全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深刻内涵

      作者: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新的表述:“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将原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调整,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从三个维度来阐释“现代化”的含义、从不同发展阶段解读“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深入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一起来看。

      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个维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从三个维度理解:第一个维度是物质的现代化;第二个维度是治理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制度的现代化;第三个维度是人的现代化,即更大程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物质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物质的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各有其侧重点的。例如过去在物质短缺的情况下,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物质的现代化。20世纪60年代我们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即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着重讲的是物质的现代化。

      进入21世纪,“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在物质的现代化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之后,我们就要及时跟进制度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治理(制度)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着眼点从物质的现代化开始过渡到制度的现代化。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重要部署。可以说,如果没有制度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物质的现代化也将难以进一步取得新的进展。有了制度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来支撑,物质的现代化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人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们党开始关注“人的现代化”,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意味着不能再单纯依靠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来实现发展,而是要更多地依靠创新。要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让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发挥更大作用。要通过人自身的发展,通过国民素质(包括健康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普遍提升,给“创新”打下一个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使发展的方式和目的高度统一。

      新的发展原理: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

      注重人的现代化,意味着要用新的发展原理来指导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原理是人本逻辑,这与传统发展经济学讲的资本逻辑有明显区别。在物质短缺、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情况下,需要重视资本逻辑,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要避免资本逻辑导致人的异化,避免财富鸿沟、人力鸿沟,避免出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况。

      我们要避免这种资本逻辑带来的发展畸形,就必须转向人本逻辑,即通过人自身的发展来实现整个国家的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所以在三个维度的现代化里面,人的现代化应是居于中心地位,物质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都要围绕人的现代化来做文章。经济社会的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是要为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有利条件,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很多重要论述,例如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这都为人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要朝人的现代化方向努力,不能厚此薄彼。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增长逻辑”转向“发展逻辑”

      无论是物质的现代化还是治理的现代化,最终都要落脚到人的现代化上。同时,人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物质的现代化和治理的现代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要摆脱原有的那种只从物质现代化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偏向。这意味着我们要从过去的“增长逻辑”转向“发展逻辑”。

      增长逻辑是单一维度的,主要是讲GDP的体量、规模、速度。发展逻辑不仅要讲规模、速度,还要讲质量、结构、效益、安全;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作为目标,物质的现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就会失去方向。

      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即六个“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这些目标中,“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主要讲的是物质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讲的是制度的现代化。“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与治理、制度的现代化有关,因为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完善。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关注的都是人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也可以从人的现代化角度去理解。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同时也是人自身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六个方面的目标,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性目标,都是围绕着物质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而展开的。

     科技局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心得体会8篇(劳动光荣)  

      光荣属于劳动者 幸福属于劳动者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24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榜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鲜活具体。恩格斯曾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亿万劳动者的杰出代表和优秀人物,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们深刻体现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优秀品质,充分反映了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价值取向,每个人身上都书写了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

      此次接受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逆行而上的医务人员,常年奔走在精准扶贫路上的基层工作者,有埋首科研不断突破的专家学者,投身车间高质高效生产的一线工人,还有厨师长、引航员、农场主……他们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他们有着更高的理想信念和品质素养;他们只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但他们以爱岗敬业、拼搏奋斗、果敢担当的精神诠释了劳动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们犹如全社会各个领域的一面面旗帜,以积极姿态、卓越创新、无私奉献和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同时汇聚起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立足岗位、开拓创新、拼搏奋斗、建功立业。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榜样总是和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劳动模范们始终源源不断地为新中国发展建设灌注精神力量。从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献出生命的“铁人”王进喜,到让中国人端稳饭碗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代表着那些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贡献者,是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认同者和维护者。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实现“十四五”目标,就要继续激发和依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发挥榜样的表率作用来引领风尚、凝聚力量。我们需要企业家有效发挥企业家精神,通过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提高质量、提升效率;我们需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劳动风气;我们需要更多的先进典型,让来自人民的榜样动员和鼓舞人民拼搏奋斗。

      伟大与平凡之间并没有严苛界限,执着于奉献和奋斗的人一定会在历史中留下辉煌的一笔,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给出了最有力的说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脚踏实地、踏实肯干,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科技局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心得体会8篇(科技创新)  

      张燕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发展蓝图、规划实践路径、作出战略部署,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做客新华网《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知识云课》时表示 ,从“十四五”开始,我国将进入新的阶段,科技创新将成为第一动力。未来,我国将加大对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科技创新正逐步成为发展非常重要的动力

      张燕生表示,要了解国内科技创新目前的现状,可以看三个指标:一是研发强度,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二是产出的指标,发明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授权的增长情况;三是全要素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情况。

      他介绍,2019年我国研发投入超过了2万亿元,投入基础研究的比重第一次超过了6%,研发强度是2.23%。从研发强度看,中国有3个完全不同发展阶段的板块: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和天津,6省市的研发强度超过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平均水平(2.37%),动能转换已经进入到了创新驱动阶段;有12个省市研发强度低于2.4%,高于1.45%,其中有5个省市的研发强度已经超过了2%,这意味着第二板块的第一方阵已经开始了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阶段;还有13个省市研发强度低于1.45%,板块处于自然驱动阶段。

      让科学家能够静下心来做科学发现

      张燕生表示,从“十四五”开始,我国将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新阶段科技创新将成为第一动力,因此国家下大决心,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他表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有三个问题值得花大力气解决。一是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让我们的科学家能够静下心来做科学发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受干扰;二是营造科技创新的生态体系;三是构建跨境创新网络,全球创新网络。

      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张燕生表示,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打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将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将在先进的铁路设备、新能源汽车、发电输电设备、农业机械设备、新材料等等十大高技术产业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尤其是创新链进入到高端,并且与全球体系对接。

      “五中全会开启了新征程,科技创新将驱动未来发展,驱动我们走向世界的前沿。”张燕生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读懂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信号,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新华网倾力打造的《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知识云课》系列网络视频云课隆重登场。节目通过邀请各领域的权威专家,紧扣五中全会精神要义,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富有个性的表达,给网民带来耳目一新的知识盛宴。

     科技局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心得体会8篇(党的建设)  

      指导性的宣讲让全会精神落地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11月25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省委宣讲团分别走进眉山市、巴中市、南充市、师范大学进行宣讲。(11月26日《日报》)

      从中央到地方,各地都相继成立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不仅在宣讲团成员的选择上,在宣讲课件的准备上,而且在宣讲对象和宣讲方式的安排上都做出了统筹谋划。所有的这些宣讲都集中指向一个目的,那就是要带有极其的指导性,让四中全会精神落地落实。从省委宣讲团的深入宣讲情况来看,就凸显了这个效果与特点。

      指导性的宣讲要有融合性。要让宣讲具有指导性就必须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同时也要做到结合实际,结合宣讲对象的实际。从课件内容上要做到接地气,不能只是空谈理论,也不能只是谈工作,而是要做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阐述上要做到深入浅出,把高深博大的理论尽可能的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结合实际方面要善于运用生动事例,运用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事情来讲述,要把四中全会精神巧妙融入其中,做到融会贯通,让基层党员干部听得懂,有启发。如果宣讲离开了指导性,也就失去了宣讲的目的和意义。

      指导性的宣讲要有启发性。宣讲不能只是听起来不错,但却难以对地方改革发展起到作用。在这一次的深入各地的宣讲中,宣讲团的宣讲触及到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从各地宣讲报告之后的感受与反响来看,都对下一步如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了更坚定的信心,有了更明确的思路。都表示既要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到具体实践中,奋力书写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时代答卷,也要从全面落实“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等部署,坚决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治蜀兴川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等方向发力。

      指导性的宣讲要有现实性。宣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全面深刻的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为了让全会精神能够落地生根。因此无论是作为宣讲团成员,还是作为广大党员干部,都必须要做到与自身工作结合起来。比如一些地方正在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因此如何做到将强化制度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年底目标冲刺、乡镇行政区划改革、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这也成为了宣讲的着力点和党员干部的发力点。

     科技局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心得体会8篇(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要按下基层“探索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需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抢抓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机遇,做好改革“下半篇”文章,针对基层社会治理中弱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开创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

      探索建立一套接地气的制度体系。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创新,各地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比,显然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不断探索完善。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基层社会治理既涉及到具体事件,也涉及到具体的人,化解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显然需要建立一套常态化的共建共享共治体系。既要以“赋能增效便民”为导向,推动乡镇街道扩权赋能、深化社区减负增效、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意见。同时,也要求区县级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基层行政区划调整的实际,明确赋予街道对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对辖区规划编制和建设验收参与权等具体权限。更要强化一个运作有效的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构建社区、街道和上级相关部门协同运行、高效联动、共抓治理、共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探索建立一个有活力的工作格局。社会基层治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各项行政事务逐级向基层下放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明确基层的工作职能职责与权力边界,不能一味的要求基层做事,而不赋予相应的人事权、执法权和管理权。要给予乡镇街道更多权限,加大基层党委政府对辖区资源、部门资源和基层事务的统筹协调力度,构建权责统一的工作制度。通过落实乡镇街道对上级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考核权等职权,理顺街道与上级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同时,提升基层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和验收工作中的基层治理效能,增加基层的主动权。优化基层对辖区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建议权。赋予基层对综合执法队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等。当然,也要帮助乡镇街道切实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对上级部门下沉到街道的综合性事项,要严格准入机制,并统一归口,不能啥事情都推向基层。总之,要通过改革,赋权提能,强化力量统筹,充分激发基层干部的动力活力,让基层有权去管事、有人去办事,构建各方协同运行,高效联动,共抓治理,共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探索建立一个完善的治理体系。基层社会治理关键在激发各方面的动力活力,要构建一个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工作体系、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基层管理运行机制,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让基层乡镇街道能够轻装上阵,发挥其更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主动在社会发展、党建引领、院落治理、民生发展等方面去下功夫。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锻造一支敢想、善谋、勇为、争先的基层干部队伍,增强基层干部队伍凝聚力战斗力,让基层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岗位上去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激活多元参与和社会共治的活力,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责任感,发挥群众的自治力量,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与高品质生活高效协同的良好态势。

     科技局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心得体会8篇(2035)  

      推进“新四化”同步实现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目标之一。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之后,首次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基本实现的时间点,同时也是党的十九大针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重要部署之后,首次明确提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间点。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推进“新四化”同步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过程,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过程。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成长动力,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了要素集聚和广阔的需求市场。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一个经济体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进而推动人均收入提高和经济结构转变的经济增长过程。伴随着这个经济增长的工业化过程,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逐步从农村向城镇集聚,城镇规模逐步扩张,城镇化进程也就不断加快,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又进一步推进了经济结构转变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工业化进程。当今世界正处在以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并持续改变着城镇化的内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也带动了农业现代化,进而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因此,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当今时代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

      基于对这一要求和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在作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大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推进并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实现“新四化”的同步发展,无疑也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本质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满足新发展理念要求、创新为第一动力、强调内生协调、追求包容共享、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现代化过程。强调“新四化”同步发展,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一方面,将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的第一驱动力,准确把握了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信息化、绿色化的创新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展现了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区域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按照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十四五”时期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从内涵上看,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是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体系一定是一个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发展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也包括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形成这样的产业体系和区域发展体系,也正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果。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同时也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此为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新四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进“新四化”同步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探索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先后提出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四化”同步发展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发展战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人类工业化史的奇迹,利用40多年的时间使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从工业化初期步入到工业化后期,从积贫积弱迈向全面小康。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但要看到,我国以“后发赶超”为战略导向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高速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的过程,“高速”之下还存在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来看,至少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工业化发展仍不平衡,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还不充分。从工业化的动力看,存在内外不平衡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低成本、出口导向的高速工业化战略,造成了经济外部依赖度高、内需亟待开拓的内外动力失衡状况,经济安全风险加大、核心技术缺失、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大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工业化发展的区域结构看,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已经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其他大部分东部省份也处于工业化后期,而相当一部分中西部省份基本还处于工业化中期。从工业化发展的产业结构看,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高端产业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发展不足,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原材料等领域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不足。从工业化发展的资源环境看,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国工业化进程。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看,工业化与信息化还需要进一步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仍需要深化,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智能制造能力都有待提升,中国工业软件水平落后、多数工业软件主要依靠国外企业供给的局面亟待改变。

      二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有待提升,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还不充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到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比1978年上升42.7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了8.0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但2019年末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4%,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较大差距。提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质量,一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使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权利;二是协调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建设,增强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等功能。这需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发展。在现实中,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产业和城市发展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时间上不同步”和“空间上无互动”的双重错位:一方面,城镇公共服务供给滞后,影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正常步伐;另一方面,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制约了城镇承载功能的完善。工业化和城镇化不能实现良性互动,就会造成产业因缺乏城市聚力而孤岛化、城市因缺乏产业支撑而空心化的问题。未来,应努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城乡协调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模式,实现产业要素成长和区域空间配置的科学协调。同时,要积极推进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发展。

      三是农业现代化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短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还不充分。当前,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我国“新四化”同步发展中的一个短板,无论是农业的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水平,还是农业的产业化、绿色化、信息化水平都亟待提升。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与总体工业化水平是不协调的,农业供给结构性失衡、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问题,都有待通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来解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部署至关重要。一方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既需要以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技术为条件,也需要以城镇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依托。另一方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将充分释放农业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推进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新四化”同步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和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作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和路径,必然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前面所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须把握三方面的政策着力点。

      一是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实现现代化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无论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还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是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的。当今时代的科技创新,必须牢牢把握信息化这一大方向,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典型技术特征。自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早期机械时代、蒸汽机与铁路时代、电力和钢铁时代、石油和汽车时代、信息与通信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计算机芯片处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分析计算技术获得巨大突破,以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大数据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获取处理方法实现了指数级的增长,信息技术逐步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了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形成了新产业革命复杂的技术系统。“十四五”时期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拓展期,这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我国“新四化”水平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又迎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二是把握融合创新发展大趋势,以融合创新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各个要素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和实现,体现了我们对现代化进程系统性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是各类要素、各个产业、各个区域有机协调运行的结果。当今世界产业发展呈现出融合创新发展的大趋势,既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也表现在科学与技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制造业信息化、制造业服务化等产业融合趋势方兴未艾,三次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成为效率的核心源泉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在融合创新中,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进一步壮大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把握和推进这种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是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制约我国融合创新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竞争前技术的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为此,要重视和加大对通用和共性技术的创新支持,重视对通用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持续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三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打通国内经济循环的体制机制“堵点”,为实现“新四化”同步和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现代财税金融体系为支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没有高度的市场化水平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现代化。因此,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科技局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心得体会8篇(依法治国)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完善政府治理体系

      在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率先突破,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愿景目标之一,就是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乃至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动力。“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是党中央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全局,在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进一步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能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政府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具体目标和重要内容

      国家治理体系是主权国家治国理政制度体系的总称。就我国而言,指国家经济建设体系、政治建设体系、文化建设体系、社会建设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国防军队建设体系和党的建设体系等在内的制度体系之总合、总称。一个国家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相对的规定性、固定性和稳定性,其定性、定位、内容、变化、发展和完善,与人民群众需求和宪法法律规定直接相关、相连和相容。

      国家治理体系的主体和内容,决定了政府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具体目标和重要内容,完善政府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步骤和迫切需要。

      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主体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治国理政第一执行主体和责任主体。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群众等。其中,各主体彼此之间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有序参与和推进。

      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可见,政府治理体系的完善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首要价值和重要意义。

      法治政府建设是完善政府治理体系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抓手

      “治理”的提出及“治理”理念的确立,其重要特征就是选择了法治。“治理”的提出,表明治国理政所倡导和主张的是“治”而非“管”、更非“统”。与“统治”和“管理”相比,“治理”无论在内涵外延还是实际操作价值意义上,都最接近现代、最贴近民主、最亲近法治。“治理”理念的确立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将会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要一体建设。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是要共同推进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政府。反过来,有什么样的政府,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一个互动的关系,不能忽视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法治社会要靠法治政府来推进建设,而且,法治政府要成为法治社会的榜样。比如说,现在讲诚信问题,法治政府应该成为整个社会诚信的榜样。如果政府不讲诚信,怎么可能建设一个诚信的社会。可以说,法治政府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任务

      建设法治政府,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必由之路。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不同,社会管理主要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而社会治理需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恰当界定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的互动关系,依法规范政府与社会共治的内容、形式、程序,特别是治理权的授予和取得等都需要制度化、规范化。

      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需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职权法定,二是权责一致。这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实行授予原则,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法授予行政机关职权,同时也是赋予其义务和责任。行政机关应坚持依法行使公权力,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同时,坚持权责一致、权责相当,不能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制度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政府要做到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就要完善行政组织和程序方面的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组织法是规范依法行政主体的法律,直接关系能否建成一个结构合理、权力配置适当、运作协调、廉洁高效,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行政组织体系。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制定权力清单,清单中权力的设定应依据行政组织法中关于职权的规定以及由此制定的单行法中关于具体职权的规定。

      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这就必须解决行政程序问题。程序是实体的保障,程序越规范科学,实体行为就越有章可循。例如,政府在履职过程中,为了确保重大决策不出错,就要严格遵循决策程序,包括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决策等,这是从我国长期决策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性认识。在行政程序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已经颁行了《行政诉讼法》,出台了多种行政行为程序制度,但尚未制定全国统一的、涵盖各个领域和层次的行政程序法,相关工作需要继续推进。严格按程序办事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政府活动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需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让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共同发挥作用。

      建设法治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在这方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也就是说,所有的政务信息都应该公开,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在公开的内容上,要一体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只要政务信息切实公开了,政府的所作所为就被置于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之下,通过公开透明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党员感悟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5篇]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5篇]公务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5篇]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5篇]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思想汇报[5篇]学习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脱贫扶贫)学习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人民至上)学习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科技强国)

      相关热词搜索: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