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励志名言
  • 生活技巧
  • 腾讯技巧
  • 手游攻略
  • 医药培训
  • 软件教程
  • 文艺体育
  • 幼儿培训
  • 专业舞蹈
  • IT认证
  • 企业管理
  • 教育培训
  • 工作计划
  • 合同
  • 实习报告
  • 评语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请假条
  • 收据
  • 辞职信
  • 介绍信
  • 检讨书
  • 借条
  • 写作模板
  • 心得体会
  • 入党申请书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简历
  • 招聘范文
  • 祝福语
  • 策划书
  • 活动总结
  • 主持词
  • 文秘知识
  • 发言稿
  • 议论文
  • 作文题目
  • 应用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写作手法
  • 中考作文
  • 高考作文
  • 作文体裁
  • 周记
  • 母婴知识
  • 腾讯QQ
  • 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 您当前的位置:呢子范文网 > IT认证 >

    【灵才二气兼而诗】 灵帝兼弱攻未

    2019-02-27 00:26:57  呢子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字号:T|T
    灵才二气兼而诗,欢迎一切阅读茶轩诗话。
      灵才二气兼而诗
      何谓有诗才?曰:“有写诗的灵气加才气也。”所谓有灵气,就是对事物比较敏感,容易产生他人难有的灵感。
      所谓有才气,就是有学问、有才华。
      有灵感才能为诗;有才华方能写出好诗;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灵气与才气的关系,也就是灵感与修养的关系,或曰顿悟与修炼的关系。
      灵感来自书外。
      有修养的人,必须到书外找灵感。
      整天抱着书本,满脑子古人的东西,食古不化,不深入生活,自己的智力开发不出来,灵感焉来?灵感者,兴会也。
      融景才能兴怀,情来才有神会。
      顿悟启于修炼。
      笔下诗乃心中诗之天然流露。
      心中诗就像火山里的岩浆,一旦有了条件就会爆发。
      单凭灵气,不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不懂得茅塞顿开那一刻来之不易,不懂得神来之笔来自何处,灵感是很难惠顾自己的。
      宋代吴可有一首论诗的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诗曰:“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刘章先生有《晚秋山中》诗:“山色转苍凉,黄花开未了。
      秋风吹客心,落叶乱归鸟。”他说这是他“半生的观察,一瞬间得诗”,十个字道尽写诗之禅机。
      诗有深浅之分、好次之别。
      有灵气而无才气,可以写诗,也可能写出一两首好诗,但不可能写出太多的有深度的好诗来。
      灵动自有神来笔
      人们往往把古人的“神韵”说,看得玄而又玄,不可琢磨。
      秦中吟先生说:“它是诗人气韵、风采的流露,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超然的艺术魅力。
      有的表现为活跃灵感、高远意象、奇巧构思,有的表现为遣词造句的灵秀,即神来之笔。”“活跃灵感”,是对的;而“超然的艺术魅力”,又把人们引入玄学的云雾之中。
      其实,神韵并不神秘,用“灵”、“动”二字便可概括。
      空灵而不太实,活动而不呆死,这就是神韵的内核,是神来之笔的秘笈。
      清·钱泳在《履园谭诗·摘句》中,举了许多例句,赵仁叔的“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比较流传。
      今人刘征的“花笑若有声,蝶梦觅无迹”、刘章的“独行无向导,一路问黄花”、刘庆霖的“秋山才褪军衣色,白雪先沾战士眉”也都广为传诵。
      这种神来之笔,往往出自有灵气人之手,并不费太大力气,脱口而出,有如神助。
      还有一种看似神助的妙句,实为人的苦吟而得,是“炼”而得之,就像贾岛那样。
      然而这种炼,都是往“活”炼,而非往“死”炼,故显其有神韵。
      实际上,炼而得来的神韵,比“神助”得来的要多。
      “信手拈来”、“手到擒来”者,实为千锤百炼而得也。
      性情本质是真情
      清·袁枚曰:“诗者,人之性情也。”也就是说,作诗是性情中人的事。
      何谓性情?或曰:“性情者,热情、激情也。
      心不热、肠不热、血不热,焉能为诗?无灵感、无冲动、无迸发,焉能为诗?”或曰:“性情者,忧国忧民、愤世嫉俗、悲天悯人也。
      饱食终日、无忧无虑、事不关己者,焉能为诗?”或曰:“性情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自然也。
      厌生、厌世、厌人、厌物者,焉能为诗?”这些话都很对,但挖掘其本质、核心,乃真情也。
      真情者,有感而发而非无病呻吟也,真情实意而非虚情假意也,实话实说而非言不由衷也。
      强笑者、效颦者、醉语者,焉能为诗?性情中人,就是爱动感情、注重感情的人,悲亦能泪喜亦能泪,而且是真感情,是悲不自禁、喜不自禁的泪,而非硬挤出的泪。
      有真感情,诗中的联想、想象、幻想、虚构、假设、夸张、移情、错位……也就是允许的了,而且能产生无理而妙的诗美。
      被启功誉为“如此新声世所稀”的聂绀弩诗,胡乔木称其为独一无二的“聂体”。
      究其真正的特色、本质、灵魂,并非只是语言的率真、活泼、不拘一格,而是在“真情”二字上。
      他的诗,是以歌当哭,是心底的泪。
      何永沂有《哭聂翁绀弩》诗,曰:“夺去秦坑未死儒,始知天眼亦无珠。
      人间多少真歌哭,诗界凭谁再直抒。”真歌者,真诗也;真诗者,真情也。
      诗味尽在情意间
      何谓诗味(或谓韵味)?很难说清楚。
      但情趣与意境是少不了的。
      诗味不在文字的雅俗,而在情趣的浓淡、意境的深浅。
      顺口溜、格律溜、口号诗,一般都无多少情趣和意境,所以也就无多少诗味。
      真正的打油诗,其实是很有诗味的;它的那种机智、幽默、风趣,都内藏着深厚的或悲或喜的情,深藏着或美或刺的意。
      我们提倡的白话入诗、口语入诗,是口语化的文学语言,是精炼了的口语,而非五四运动时期提倡的所谓“白话诗”。
      所谓“入”,是诗人把自己脱口而出的话写到诗中,而不是类似把文言诗翻译成白话诗那样,故意而为之。
      这种脱口而出的诗,类同口语,诗论家称之为口语诗,其以自然取胜。
      这类诗多是民间日常话语,且是一些饱含情意哲理的经典之句。
      徐元猛《支农》:“唇齿相依鱼水情,扶犁翻土助春耕。
      任他老茧添新茧,俺是人民子弟兵。”刘征《擂鼓咚咚和泪吟》:“亿万同胞十万军,咱们都是汶川人。
      同心救死争分秒,伟力回天泣鬼神。
      大难不孤凭大爱,春风来抚感春温。
      老夫也佩黄丝带,擂鼓咚咚和泪吟。”这“俺是人民子弟兵”、“咱们都是汶川人”,包涵着多大的情感,留下了多长的意味!其不仅不是格律溜,而且成了统领全篇的纲,是诗的灵魂,是诗眼。
      鲁迅的“未敢翻身已碰头”、毛泽东的“前头捉了张辉瓒”、聂绀弩的“中国共产党同志”……这些孤立看似并无诗味的句子,一旦经他们之手巧妙地融入诗中后,便情味浓浓,意味长长,使整首诗成为经典之作。
      写诗就是写意象
      周啸天先生著文《写诗就是写语言》,说:“没有好的兴会,难以写出好的诗词。
      有了兴会,还得有词儿。
      没有词儿,就会茶壶里装汤圆——肚子里有,却倒不出。”这话不错。
      但我想进一步说,什么词儿才是写诗最需要,或者说舍其即不能成诗的呢?那就是意象。
      所以,也可以说写诗就是写意象。
      小说写的是人物形象,诗写的是意象。
      意象是注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它赋予了物象以灵魂、思想,变成了一个生命体。
      我们说,要把诗写成活生生的生命,就是要写出活生生的意象。
      诗人有了兴会,要宣泄情感,就必须找到寄托情感的特殊载体。
      没有这个载体,就无法表达诗人的情感。
      这个载体就是意象。
      谭昌辉的《鼓浪屿观海》:“无边大海夜茫茫,屿小风高巨浪狂。
      眺望台湾半轮月,相思骨肉别离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相思、别离的载体,就是那“半轮月”。
      这个意象就是把“茶壶里的汤圆”倒出的语言,若无它,这首诗就会失去灵魂,失去诗眼。
      诗人的天职,就是创造意象语言。
      美国的庞德说:“与其写万卷书,不如一生只写一个意象。”王维创造了“相思红豆”的意象;甄秀荣的“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创造了“相思夕阳”的意象;何鹤的“相思豆种除夕夜,结串灯笼点点红”,创造了“相思灯笼”的意象。
      笔者有《偕妻游张家界》诗,曰:“张家界上李家游,万座青山两白头。
      我看夕阳红一点,宛如老伴少时羞。”是想创造一个“少妇夕阳”的意象,不知能否被大家认可?

    相关热词搜索: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