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励志名言
  • 生活技巧
  • 腾讯技巧
  • 手游攻略
  • 医药培训
  • 软件教程
  • 文艺体育
  • 幼儿培训
  • 专业舞蹈
  • IT认证
  • 企业管理
  • 教育培训
  • 工作计划
  • 合同
  • 实习报告
  • 评语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请假条
  • 收据
  • 辞职信
  • 介绍信
  • 检讨书
  • 借条
  • 写作模板
  • 心得体会
  • 入党申请书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简历
  • 招聘范文
  • 祝福语
  • 策划书
  • 活动总结
  • 主持词
  • 文秘知识
  • 发言稿
  • 议论文
  • 作文题目
  • 应用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写作手法
  • 中考作文
  • 高考作文
  • 作文体裁
  • 周记
  • 母婴知识
  • 腾讯QQ
  • 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 您当前的位置:呢子范文网 > 文艺体育 >

    学习新发展格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2020-11-25 09:46:06  呢子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字号:T|T

    【编辑按】积极畅通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速国民经济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产业链与供应链、上游与中下游…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习新发展格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10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学业新发展格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1

      在大变局中谋新局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工作,全方位创造性地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变局之问,是通古今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彰显了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指南。

      大变局:对世界大势的一个科学研判。在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我们深化理解和认识提供了根本依据。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关键词,“百年”是从历史坐标来讲的,“大变局”主要是指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的全球性、时代性、革命性变化。这个“大变局”主要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展速度放缓,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二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东升西降”的态势进一步发展,大国之间的较量日益激烈。特别是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世界范围的革命性影响。三是大变局意味着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和平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这些重大问题,是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必答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整个第三卷的思想理论创新是基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实践基础之上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见微知著,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局观、历史观,“不畏浮云遮望眼”,在作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科学论断的同时,围绕如何识变、如何应变作出的回答,是应对大变局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胸怀两个大局”:大变局中的战略思维。在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这两个大局联系起来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定位,描绘了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了当今世界形势变化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上的兴盛期和开放期往往是重合的”“开放期是双刃剑,它既和兴盛期重合,也和风险期重合”。这就告诉我们,所谓胸怀两个大局,就是要深刻把握两个大局的辩证关系,把握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现实状况,既要看到我们面临的难得机遇,也要看到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既要坚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又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既不能因为变局之变而动摇对“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大势所趋”的基本判断,要看主流、看本质、看人心所向,更不能因此而打乱我们追求民族复兴的战略部署和坚定步伐;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形势,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汇聚积极因素,在大变局中审形谋势,争取最大主动,争取变中有为、变中图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概言之,“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就集中在这两个大局上,其现实针对性也体现在对两个大局的精辟分析上,我们要切实加深对两个大局自身发展以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理解,更好地着眼变局、立足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三个一以贯之”:行稳致远的政治定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各种困难面前,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各种重大考验面前,我们要坚定信念、保持定力,始终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三个一以贯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宏大视野,体现了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把握,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统一,进一步精准施策,加大力度,抓好落实。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共产党人历来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共产党人要更加坚定地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大旗举高、举稳。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要深入研究党治国理政的经验做法,特别是把新时代新实践新成就、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作为生动的教科书,深化对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框架等的研究,着眼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坚定不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得到极大彰显,治理效能得到极大提高,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适应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始终是最重大的课题、最重大的挑战、最重大的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方面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党心民心为之大振,强国大业再筑宏基。要万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始终强化建党强党意识,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要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要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强化宗旨意识、走好群众路线,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构建新时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要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充分凝聚各个阶层、不同群体和各方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我们党建党近百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性紧迫性,又从政治、经济、科技、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就重点的风险点和防范化解要点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做好有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坚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确保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这是谋新局的关键所在。斗争是一种进取状态,一种担当精神,更是一门实践艺术。既要有“斗勇”的胆魄,又要有“斗智”的韬略。要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国内和国外两大环境,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对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眼前看长远,善于调查研究、吃透各方面情况,善于统筹研究部署,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对外,要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加强大势研判,坚守核心利益,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做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以及舆论斗争等各种准备,“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扩大我们的“朋友圈”,使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参与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来,为在大变局中谋新局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学业新发展格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2

      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就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作出部署。这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指明了主攻方向,提出了战略举措。

      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也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实现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匹配和相互适应。过去几年,我们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通过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侧的质量、效率和效益,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是,任何高质量的供给最终都需要依靠有效需求来实现。显然,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为了更好发挥内需体系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其次,新发展格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加快高水平开放,通过参与国际大循环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也是高水平开放的发展,特别是需要通过转换发展动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就需要加快实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需要融入全球开放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以开放引领创新,以开放促进发展。第三,新发展格局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经济通过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实现经济规模和体量跃升,奠定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随着国际环境条件和国内发展阶段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强大的内需体系和国内市场,是该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纵观“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乃至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都需要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扩大内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首先,要积极畅通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速国民经济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产业链与供应链、上游与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等之间有机循环。实现国内大循环畅通,本身就是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巨大的市场优势、空间优势和发展韧性的重要体现。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求我们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是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而真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效率和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次,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消费市场空间优势明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扩大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要积极扩大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三,要让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关键作用。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不是简单扩大再生产或走投资驱动增长的老路,更不是搞盲目和重复的无效投资,而是要根据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在趋势和规律,提升投资需求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施精准投资、有效投资,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第四,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资源再配置,以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还应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一是要让新技术助力新消费,推进消费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也需要加快消费转型和升级。为此,要发挥供给创造需求的作用,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引领新消费业态。二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机结合、紧密匹配。要从供给侧发力,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和引领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三是要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优化消费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消费政策的引导作用,培育和形成有助于加快养老消费、医疗消费、教育消费等在内的消费环境。

      让“双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发挥新发展格局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就意味着开放要从制造业为主体转向服务业和制造业开放并重,从沿海开放为主转向沿海、内陆以及陆海联动开放并重等。要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更加注重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经贸规则,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其次,要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方面,要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国内需优势和规模优势,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发挥全球创新网络在中国开放合作、开放创新中的作用。第三,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体制机制条件。一方面,要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在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方面继续发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于高水平开放的体制机制条件。

        学业新发展格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3

      把握趋势,高质量完成地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公布,各地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为了让地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与《建议》承接得更加紧密,本文总结了“十四五”期间,乃至面向二〇三五年的四个社会趋势性变化。

      明确把握数字化

      《建议》中明确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新冠肺炎疫情对许多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与数字经济相关的行业却在逆势快速增长,线上的会议、消费、教育逐渐成为生活新趋势,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如火如荼。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产业升级促使城市需要在数字经济时代明确定位。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梯度会进一步拉开,一线城市受惠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可以从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升级和场景应用实践全方位发力,其他缺少绝对优势的城市则可以在自己的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和应用场景上做文章。

      数字化转型是创新的基础,未来“十四五”的发展乃至更远的2035年,数字化转型实现各种技术突破以后,许多业态都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是一场社会的变革,蕴含的市场空间巨大无比。很多城市只要在相对应的层次上能够聚集人才资源,集中力量,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禀赋,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建议》中明确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从生育政策、开发老龄资源、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等维度全面阐述了我国应对老龄化的战略方向。实际上,自2000年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已经成为很显著的“灰犀牛”性问题。20xx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 亿人,占总人口的12.6%。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典型的特征。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

      建议正在制定的地方“十四五”规划需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作出更多制度安排,谋划更多可落地的项目。第一,城镇化建设要投资更多的养老设施;第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引进大量适老化改造;第三,城市建设要开始有意识地规划“银发产业”的发展,比如老人用品的相关设计、制造业,老龄服务的培训业等;第四,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适当探索延迟退休的制度安排;第五,要开始加大对独居老人的照顾和临终关怀体系建设力度。这些措施不仅能形成当期投资,也能带来未来的消费,还能让老百姓生活更有幸福感,值得作为城市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进行谋划。

      明确把握城市集群发展

      《建议》中明确指出,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未来还是要以层次丰富、功能定位清晰、协同发展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为发展主体。具体体现在:第一,中西部城市、省会城市中不能搞一城独大。当前我国一些省份的省会首位度太高,和城市群发展精神有差距,未来需要在促进协调发展的规划中进行合理调整。这就要求地方在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时候,要明确城市的定位,大城市要注重高质量发展和对周边城市的拉动辐射作用,而小城市要有发展壮大的信心,充分借力临近大城市的优势资源。第二,继续控制超大城市发展,并提高城市之间的协同效应。这意味着很多大型城市依然要对人口数量进行控制,而大城市周边的城镇有机会从产业转移和人口外溢的过程中受益。在做规划的过程中,要明确城市自身是处在怎样的规模和阶段,究竟是作为发展的拉动主体还是承接主体,还有多大的人口和产业发展潜力,这样才能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确定各项政策。第三,宏观上防止南北城市差距加大。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南北差距加大,人口向南方迁移。从国家战略层面,除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东北振兴、西部开发等已有的政策支持,要有相应政策防止南北差距加大。

      全面把握内循环

      《建议》明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可以说,强调内循环是本次规划编制面向的时间节点的一个全新的趋势变化,将深度影响“十四五”期间的我国的经济发展布局。在外需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内循环布局的核心就更多地依赖国内市场需求,其有力的抓手就是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基于此,地方制定“十四五”规划就需要考虑用具体的对策落实这两个抓手。在促进消费端,首先可以考虑的是促进供给侧改革,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刺激消费欲望;第二,是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让更多的老百姓有钱消费;第三,是要明确一个城市的主要消费人群,比如城市周边的“两小时高铁圈”有多少人口,明确培育什么样的具体项目来吸引、承接这些人口的消费。在拓展投资空间端,可以考虑加大新基建项目的谋划,一方面增加当期投资,另一方面为未来经济增长打下基础;要加大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补短板的项目的关注支持力度;要积极谋划本地区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进入上级规划,确保项目实施顺利。

        学业新发展格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4

      彰显优势,凝聚发展伟力——“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①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取得决定性成就,实现历史性跨越。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文章,和读者一起回顾“十三五”发展历程,同心同德,顽强奋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

      ——编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十三五”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伟力。

      “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这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征程上流光溢彩的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十三五’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品质和斗争精神斗争本领得到锤炼,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政治保证和强大奋进力量。”“十三五”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从强调“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向世界宣示,中国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到深入推进东北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不断深化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把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这既是理论层面的概括提炼,也是生动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是亿万人民的切身感受。“十三五”时期,一系列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成果落地生根:对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作出明确规定,实施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产权制度改革把“有恒产者有恒心”写进中央文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得以完善,制定颁布民法典……5年间,正是由于发挥了制度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才能够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十三五”时期,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从稳经济、促发展,到战疫情、斗洪峰,再到化危机、应变局,我们党不断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层逻辑,激发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强大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面对即将开启的新征程,必须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谱写更加辉煌的中国之治新篇章。

        学业新发展格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5

      提质增效,增强综合国力

      “十三五”时期,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中国经济在壮阔海域中开拓出更加光明的高质量发展新航程

      中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稳的主基调,稳住了基本面,筑牢了基本盘,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为复杂多变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创新是重要指标。前不久,科技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世界超算TOP500排名中,我国超级计算机台数占到45%;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400万辆,占全球50%以上;我国5G基站数已经超过60万个,5G技术核心专利数世界第一……不断跳动的数字、不断增多的“第一”,见证大国创新的坚实步伐,标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当前,“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经济经受住了一次次“压力测试”,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预计今年将超过100万亿元大关;20xx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xx年增长39.9%……5年砥砺奋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续写了中国奇迹,彰显了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十三五”时期,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中国经济在壮阔海域中开拓出更加光明的高质量发展新航程。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在试验线上完成系统联调联试,一项项惊艳世界的重大工程标注中国发展的速度;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中国天眼”开放运行,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开通,5G网络加速成型,密集涌现的国之重器见证创新发展的高度……既有量的合理增长,又有质的稳步提升,更有结构的持续优化,中国经济在保持中高速奔跑的同时,“体格”更强健、含金量更充足。

      能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检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发展能力。“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稳的主基调,稳住了基本面,筑牢了基本盘,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为复杂多变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今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延续第二季度复苏态势,实现正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发布报告,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成绩背后,是中国经济的旺盛活力和强劲动力。过去5年,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坚定不移扩大内需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我们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劈波斩浪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之所以跃上新的大台阶,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具有驾驭复杂局面的卓越能力。实践充分证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能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0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汇报[5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好十四五开局心得202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好十四五开局心得有感 学习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12篇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好十四五开局心得体会 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好十四五开局心得体会 贯彻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好十四五开局心得体会 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心得体会5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体会5篇精选


          学业新发展格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6

        以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到2035年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表明,在新发展阶段通过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将是一项必须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到203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要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2035年之前的共同富裕目标进行了具体化,提出到2025年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实践中,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尤其是“十三五”时期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共同富裕步伐明显加快。譬如,20xx-20xx年,全国累计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0xx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20xx年增长约40%,同年我国恩格尔系数降至28.2%,进入国际公认的人民生活相对宽裕阶段。以家庭年收入10-50万为标准,我国已经约有1.4亿个家庭、4亿人口,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群体,其规模和增速均为世界之最。

        但相较于我国14亿多总人口的体量和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生活品质的新需要,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收入、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和健康等基本民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力图通过加强民生建设,持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从收入本身入手,努力实现三次分配的协同发展。在初次分配方面,想方设法地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理论上看,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中,稀缺度越高的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中就越占优势地位。因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在再次分配方面,强调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使再分配更好地发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在三次分配方面,完善各种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发展慈善事业,使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不断得到完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十四五”规划期间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包括“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要注重有的放矢地落实各项举措,进而在充分就业与和谐就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体面就业。

        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在“十四五”规划期间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社保乃民生之依,是社会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也是经济的调节器。在“十四五”规划期间,要不断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着力于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和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三留守”等特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心之所向。要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着重关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要优化生育政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最终建设出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美好社会。

          学业新发展格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7

        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1990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向世界宣示中国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掀开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浦东开发开放的生动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30年来浦东在一片农田上建起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形成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浦东发展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的作用。”30年来,浦东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与时俱进开展创新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成为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一个重要范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多年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刻指出“支持浦东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对上海以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乃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上海承担着“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光荣使命,浦东更加重任在肩,更应大有作为。前进道路上,要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十而立,浦东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继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浦东就一定能创造开发开放的新奇迹。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8

        把握RCEP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四次领导人会议15日通过视频方式举行。在15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各国贸易部长签署了RCEP协定。这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商贾者,所以通物也”,流通创造价值。不同经济体之间,往往存在“铜墙铁壁”,让“通物”不易,价值实现受阻。因此,聪明的人类想到了“拆墙”——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充分博弈签署协定,不同经济体之间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保障共同发展。

        历时8年“长跑”,“靴子”终于落地,即将成为“高频词”……被商务部定位为“一个全面、现代、高质量和互惠的自贸协定”的RCEP涵盖20个章节,既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市场准入,也包括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等大量规则内容,涵盖了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方方面面。内容广泛而深入,意义重大而深远,成效丰硕而可期。

        “己欲达而达人”,贸易协定从来就是互惠的,而不是单边的。可以说,签署RCEP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的里程碑,无论对签署国,还是对全球经济而言,都是重大利好。通过削减成员国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建立统一市场,RCEP将结束东亚长期处于“成熟的生产网络、紧密的区域内贸易”与“缺失整体性经济性合作制度安排”的不平衡状态。这不但将为区域带来巨大商机,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将为各国人民提供更加丰富、优质、实惠的商品和服务,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服装行业为例,中国从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羊毛,因为签订了自贸协定,所以未来可能会免税进口羊毛,进口之后在中国织成布料,布料可能又出口到越南,越南用布料制成服装之后再出口到韩国、日本、中国等其他国家,这些都可能免税,因而会促进当地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对于RCEP促进区域产业链发展,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令人心动的前景。

        对中国而言,RCEP可谓利国利民。于国家,其政治意义在于,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势下,RCEP的签署再次申明中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的态度和决心。其经济意义在于,RCEP生效之后,进口成本将显著降低,进口产品将大幅增加,有利于我国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区域生产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RCEP涉及的市场准入和相关贸易投资规则,倒逼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有助于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于百姓,RCEP也不总是宏大叙事。作为终端消费者,生效之后,进口产品关税下降,将能享受更高的折价权,买到更廉价的进口产品,“买买买”也有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幸福感。

        合作中有竞争,机遇里有挑战。与以往的自由贸易协议相比,RCEP这样一个涵盖更多领域的经贸安排,对于签署国来说意味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众所周知,我国的产业链非常长,高中低端的产品都有,与区域内其他国家之间有互补性,也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因此,我们必须强弱项、补短板、激活力。要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和模式创新,加快提升对外贸易质量。

        RCEP的签署再次表明,人们在挑战面前选择团结与合作,而不是冲突与对抗,选择守望相助、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隔岸观火。这是一条大道、正道。前进的道路不会总是平坦的,只要坚定信心、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够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9

        准确把握“赈”的初衷 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实施规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以工代赈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农办、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草局、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和单位印发实施了《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从三个方面对《意见》进行政策解读。

        《意见》出台具有四方面重要意义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面向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出发的新起点,出台《意见》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于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按照就地就近原则,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农民收入,有利于防范化解返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是有利于提升农民技能,拓展农村就业空间。《意见》明确,将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五个领域,围绕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广泛组织动员农村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帮助参与务工的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优先吸纳就业,延伸扩大就业容量。

        三是有利于激发内生动力,改变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通过自身劳动获取报酬,激发其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是以工代赈项目的初衷,也是1984年政策实施以来一直保持活力的原因。农民既是项目建设者也是项目受益者,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让产业更兴旺、生态更宜居、村庄更美好,进一步坚定了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汇聚了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有利于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尽管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将全面完成,但“三农”短板依然存在,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项目的实施范围全部围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补齐“三农”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档升级、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内容突出四个亮点

        《意见》是对以工代赈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并着眼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让这项老政策获得新的生命力。具体看,《意见》有四大亮点。

        一是充分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通过以工代赈方式激发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积极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共享发展成果。

        二是进一步深化政策内涵。《意见》突出强调了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建设项目中“赈”的作用,要求尽量动员当地农村劳动力参与,最大可能提供就业岗位。没有对劳务报酬发放比例限定上限,而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项目资金中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真正突出按劳取酬的作用。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领办的合作社,组织当地农村劳动力组建施工队伍进行建设,回归了以工代赈本源,深化了以工代赈政策内涵。

        三是明确推广范围建设领域。《意见》明确,将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的范围,全面拓展到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5大领域。特别是增加了灾毁水毁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因灾损毁营造林附属配套工程复建,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四是建立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为更好的推动政策落地并取得实效,《意见》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要求各级政府建立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的部际沟通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将这项工作纳入相关督促检查范围,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扬激励。通过健全机制,调动地方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积极性,真正发挥“赈”的作用。

        贯彻落实《意见》需要把握的三个关键点

        《意见》对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更好的发挥以工代赈功能作用,促进政策有效实施,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一是准确把握实施范围。《意见》对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实施范围进行了细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文化旅游设施、林业草原基础设施五个方面。在项目选择上,提出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基本要求。

        二是严格落实工作要求。在项目谋划、资金安排、工程实施中要将以工代赈作为一项重要因素统筹考虑,积极谋划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并重点做好务工组织、报酬发放和技能培训等工作。务工组织方面,要积极动员本地农村劳动力参与,尽可能多的提供本地就业岗位;报酬发放方面,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劳务报酬标准,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尽量提高劳务报酬比例;技能培训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并优先吸纳就业。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意见》要求,建立部门协同联动和激励表扬机制,加强投入保障、督促指导和宣传引导。以工代赈方式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推广,需要发展改革和农业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旅游、林草、扶贫等多部门参与,政策协调配套,形成工作合力。在投入保障上,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抗疫特别国债支持,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同时,将这项工作纳入相关督促检查范围,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扬激励。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0

        十四五”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上个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笔者以“十四五”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为题,谈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十四五”时期的改革必须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层次、更高的目标再出发。今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措施,比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等。这一连串深化改革的政策举措,力度前所未有。

        强调市场化改革再出发,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改革再出发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决策。今年情况更加特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深刻大变革、大调整进一步演化,给中国的稳定发展提出了很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根本出路还是深化改革、专注发展,办好自己的事情。而要化危为机,就必须坚持用改革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其次,改革再出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今年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涉及到很多利益格局和结构的调整,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城乡的关系等。这些关系的调整实际上就是改革,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市场规模,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改革再出发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根本动力。“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目标、任务,要完成这些,关键还是要以改革统揽全局,提供动力。

        第二,“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首先,一般意义上的改革和市场化改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达到目的。而市场化改革讲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次,市场化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仍有很多问题,比如市场体系还不健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范围有限,等等。所以,我们应当始终不忘初心,旗帜鲜明地高举市场化改革的大旗。

        第三,“十四五”时期市场化改革目标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完成这样的任务,要建立起两个基本制度。一个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另外一个是要建立夯实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这三个方面。通过建立这样的制度,真正做到在市场能够高效配置资源的领域里、在市场机制可以有效调节的事项上,企业能够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继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政府主要的工作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环境,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如此,就能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第四,“十四五”时期改革的重点任务有两条:即在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的基本保障。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健全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制度供给和保障。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力度,对各类所有制的经济主体一视同仁。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基础性的重大改革任务,其实质是真正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和创新。为此,要根据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相关热词搜索: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