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励志名言
  • 生活技巧
  • 腾讯技巧
  • 手游攻略
  • 医药培训
  • 软件教程
  • 文艺体育
  • 幼儿培训
  • 专业舞蹈
  • IT认证
  • 企业管理
  • 教育培训
  • 工作计划
  • 合同
  • 实习报告
  • 评语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请假条
  • 收据
  • 辞职信
  • 介绍信
  • 检讨书
  • 借条
  • 写作模板
  • 心得体会
  • 入党申请书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简历
  • 招聘范文
  • 祝福语
  • 策划书
  • 活动总结
  • 主持词
  • 文秘知识
  • 发言稿
  • 议论文
  • 作文题目
  • 应用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写作手法
  • 中考作文
  • 高考作文
  • 作文体裁
  • 周记
  • 母婴知识
  • 腾讯QQ
  • 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 您当前的位置:呢子范文网 > 母婴知识 >

    【涉糖碎话】 糖怎么快速碎

    2019-02-12 21:21:14  呢子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字号:T|T
    饴·饧·糖
      饴、饧是糖的先字,出自“六经”及《楚辞》,糖字约出自西汉。
      饴为形声字,食为形符,台为声符;义为用大麦芽或稻米等谷物熬制的稀状甜浆,今或谓糖稀。饴原谓拓浆,初见屈原《招魂》中“内崇楚国之美”的一段章节里:“腼鳖炮羔,有拓浆些……”拓浆的拓,有学者认为通蔗,不是,乃通摭。摭义除指拾取,也指摭稻,即双季稻。清王灏的《广群芳谱·谷谱二》:“摭稻,春种夏获,七月再插,十月熟。”而这个稻字,甲骨文写作营。稻在殷、商时期就有栽培,到了战国时期的楚国已是寻常谷物。拓浆即是当摭稻发芽时,把其中的淀粉加水分解,乃可得之。“腼鳖炮羔”中的腼鳖(煮鳖)与拓浆无关,“有拓浆些”是用于炮羔,即烤羊羔。羊羔烤前,须将其表面涂匀一层拓浆,或经风干。这样,烤后能起到皮面酥脆、皮色红润美观的作用。今制烤乳羊亦沿用此法。所以,屈原笔下的拓浆,或是饴的别称,或为饴字之前的称谓。
      饧亦是形声字,食为形符,易为声符;义为用饴和糯米粉制成的块状固体。饧在古代习谓石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四):“南越王献高帝(注:汉高祖)石蜜五斛,蜜烛(注:蜡烛)二百枝,白鹇黑鹇各一只。高帝大悦,厚报遣其使。”南越王是赵佗,秦二世时任海南尉。秦亡后他据海南、桂林、象郡等地,建立南越国,自称国王。汉初,高祖遣善于口辩的大臣陆贾出使招抚,封赵佗为南越王。赵向刘邦献石蜜等物,应该是他归汉称臣后所为。据此可知,石蜜之谓在秦、汉之际已有流行。何谓石蜜?《凉州异物志》云:“石蜜……非石之类,假石之名,实出甘拓,变而凝轻。”意思是石蜜为拓浆提炼,凝后块状较硬,故借石以喻之。
      糖为形声字,米为形符,唐为声符;糖义初指饴、饧类。西汉扬雄《方言》释“饧谓之糖”,又释糖“即干饴也”。这是说,块状的硬饧谓之糖,稀状的饴凝干后亦谓之糖。但是糖字的来历直接与饧有关。西汉史游《急就篇》:“枣杏瓜棣馓饴饧。”唐颜师古注:“厚强者为饧,饧之为言洋也,取其洋洋然也。”这里的含义是:饧按古读作tang,汉世读作yang,其后又别改饧从唐为餹,或从米为糖。饧、餹遂成二字。由此可知,糖字初写为餹。但餹字似不经用,后习写为糖。餹字为何从米?因为中国糖先前的取料不是甘蔗,而是大麦或稻米的芽。汉字往往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从米的糖字则是中国糖史起源的标签。
      蔗糖来踪
      蔗糖的制法始于天竺,传人波斯得到改进。唐初孟诜《食疗本草》云:“石蜜、乳糖,波斯者良……蜀川者为次,今东吴亦有……此皆是煎甘蔗汁及牛奶汁。”可知波斯的块状奶糖在唐初已能在中国生产,仍被国人称为石蜜。
      波斯石蜜是怎么做的?唐苏敬《新修本草》:“石蜜……出益州或西戎。煎炼沙糖为之,作饼块,黄白色。云用水牛乳、米粉和煎乃得成块。”益州在今四川境内,唐时称蜀郡;西戎为西北戎族的总称。可知波斯石蜜当时大概是在这两地被仿产。其背景应该与张骞通西域所开拓的“丝绸之路”相关。
      波斯石蜜在何时传人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在他的著作《七辨》中给出了答案:“沙饧石蜜,远国储珍。”“远国”是哪儿?三国时魏文帝曾与臣诏曰:“南方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桃石蜜?”所谓“西国”,即指西域的波斯国。而“沙饧”“储珍”也指明了这种石蜜是甘蔗制成的砂糖,当时是很珍贵的。张衡的话告诉我们,波斯的蔗砂糖最迟是在东汉期间传人中国的。
      隋代,蔗糖在南中国的生产有了发展。隋代粤人杨孚《交州异物志》:“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特醇……迮取汁,如勾饴饧,名之日糖……又煎而曝之,即凝如冰,破如砖。其食之,入口清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隋代的交州,相当于今红河三角洲一带,交趾在今越南河内西北,那时都是中国属区。值得注意的是,其所记“即凝如冰”的石蜜,应是冰糖的初端。因为冰糖的古法制造必须是将蔗砂糖溶成浓糖浆,置容器内(内放竹叉),覆以稻壳,使其慢慢冷却,蔗糖晶体则逐渐长大,约历时一周,就有大结晶的糖附着于竹叉旁边,将母液除去,烘干即成冰糖。由此想到清籍《广阳杂记》谓明“嘉靖以前,世无白糖”之说,虞断远甚。冰糖能見诸隋代,蔗砂糖亦该在隋代已有。
      唐初是蔗糖生产和应用的兴盛期,这与唐太宗的作用密切相关。据《新唐书·西域·摩揭它国》《续高僧传·大慈恩寺释玄奘传》和明王士贞《弁州山人·宛魏馀编》等记: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始遣使者赴天竺取炼糖法,并自天竺得石蜜匠人,在越州用竹蔗制造,后来推广于产蔗各地。此举因是太宗下诏,政府扶植,先于浙地“试点”,后在产蔗之地如两广闽川诸处普及。从天竺取来的是什么炼糖法呢?即是从饴浆中提取结晶糖的方法。按上引书中所记,当时的四川遂宁是生产结晶糖的出名地区。李时珍《本草纲目》又记:“紫砂糖也,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传其法人中国。”紫砂糖今谓赤砂糖,俗谓红糖。这种糖后来亦丰富了中国食品乃至中药学的内容,并为历代产妇补养身体所习用。至此,中国不仅有了软饴硬饧的麦稻糖,也将天竺和波斯的制糖法经过中国竹蔗得以改进和发扬。唐朝,无疑是当时世界上甜蜜味道最浓的国度。
      糖食钩要
      《周礼·天官冢宰》中记有腊人、酒人、醢人、醯人、盐人等,但未记饴人或饧人。因为文中所追述的西周还没有被视为文明标志的人造糖。那时的甜味调料主要是蜂蜜,即如《礼记·内则篇》中所记:“枣栗饴蜜以甘之。”饴蜜就是蜂蜜。
      最初的人造糖——饴糖,是以春秋时期为培养基。屈原《招魂》中咏到的荆楚拓浆,则是春秋培养基进化到战国阶段的一种成熟标志。
      战国到隋末近1100年中,饴糖已成为调制甜味的主要调料。其中反映出一个问题:为了提取拓浆中的结晶糖,为何花费了这么漫长的时间?
      这要说到,饴糖的原料主要是取之大麦。科学界认为大麦的发祥地在西藏至长江流域。甲骨文中已有大麦的文字,可知大麦的栽培历史垂诸久远。先人在实践中认知谷物中的大麦最能生成强力的淀粉酶,就选择用它来生产饴糖。长江流域的荆楚本属大麦的原产区,在这里用大麦生产饴糖便是顺合天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对此就有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最慢……进属苏酒、胶牙糖。”胶牙糖即麦芽糖的先名。其营养价值高,易被人体吸收,味道亦佳,因呈乳状,较黏,故谓之“胶牙糖”。这种糖在南朝时期已成为荆楚岁时风俗之食,必是来历甚久。我以为,麦芽糖是中国糖的祖先。而古荆楚是否就是麦芽糖的发源地?或许有这种可能。
      唐太宗明策于西为中用,使蔗糖在中国有了工业规模的生产,并被推广、普及到南方主要的产蔗区。蔗糖甜度大、纯度高、水分低,易于保管,使用方便,故而产量和需求与时俱增。这种情势的发展也携带起烹饪术和食品的不断演进。在蔗糖的影响下,传统的饴糖也被激发出新的活力,继续对糕点、糖果、饮料、烤食等发挥着甜香、光泽、滋润和弹性作用,并演进为“国糖”,即国人在小年必食的灶糖。而蔗糖在氤氲盛唐后,又穿朝越代地融入宋肴元馔、明馐清僖之中。以至就有了挂霜、拔丝、琉璃诸法,有了糖醋类型的南北名馔,有了酱、卤、熏等风味特食,有了蜜汁、冰糖汁、蜜饯、干烧、红烧、干煸、红扣、鱼香、怪味等美味,有了《红楼梦》里的诸多甜馔,也有了北京的冰糖葫芦和酸梅汤。

    相关热词搜索: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