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励志名言
  • 生活技巧
  • 腾讯技巧
  • 手游攻略
  • 医药培训
  • 软件教程
  • 文艺体育
  • 幼儿培训
  • 专业舞蹈
  • IT认证
  • 企业管理
  • 教育培训
  • 工作计划
  • 合同
  • 实习报告
  • 评语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请假条
  • 收据
  • 辞职信
  • 介绍信
  • 检讨书
  • 借条
  • 写作模板
  • 心得体会
  • 入党申请书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简历
  • 招聘范文
  • 祝福语
  • 策划书
  • 活动总结
  • 主持词
  • 文秘知识
  • 发言稿
  • 议论文
  • 作文题目
  • 应用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写作手法
  • 中考作文
  • 高考作文
  • 作文体裁
  • 周记
  • 母婴知识
  • 腾讯QQ
  • 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 您当前的位置:呢子范文网 > 初中作文 >

    社会福利院党员工作事迹材料:老人心xx的“小棉袄”

    2020-09-07 18:07:42  呢子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字号:T|T

    【编辑按】 在xx市xx区社会福利院,一提起党员姜红艳的名字,可谓无人不晓。作为一名普通的养老护理员,她已经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坚守了12年,用爱心温暖了一颗颗苍老的心,用辛勤的双手换回了老年人生命的尊严。老人…小编为您整理了《社会福利院党员工作事迹材料:老人心xx的“小棉袄”》,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xx市xx区社会福利院养老护理员姜红艳:老人心xx的“小棉袄”

      在xx市xx区社会福利院,一提起党员姜红艳的名字,可谓无人不晓。作为一名普通的养老护理员,她已经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坚守了12年,用爱心温暖了一颗颗苍老的心,用辛勤的双手换回了老年人生命的尊严。老人常说:“孩子都不在身边,在我们最需要关怀的时候,小姜是我们最贴心的‘小棉袄’。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一刻也离不开她。”

      爱心付出,细致呵护,换回理解与信任

      姜红艳常说:“百善孝为先。选择这项工作,我就要把儿女的孝心送到每个老人的心坎里。”在姜红艳所服务的区域,住的多是瘫痪在床的老人,护理起来难度相当大。上班第一天,她就遇到一位卧床的老人把大便解到床上,被子、身上都弄脏了,味道刺鼻。姜红艳一开始不知如何下手,后来转念一想,自己是党员,要干在前、吃苦在前,更何况护理工作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于是,姜红艳弯下腰,找出湿布一点点地擦去污迹,再用温水给老人擦洗身子。有了第一次,之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能坦然应对。

    姜红艳

      从事服务工作12年来,姜红艳每天总是微笑着面对福利院的老人们,心系老人、关爱老人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照料老人”是她生命xx最为重要的工作。变天了,她关心老人冷暖,问问老人热不热,试试鼻尖冷不冷;
    老人生病了,她每天陪伴其左右,忙前忙后、端屎倒尿,从不厌烦,有时还像对孩子一样哄着老人吃饭、吃药,践行着“久病床前有孝子”的承诺。

      护理工作琐碎、繁杂,需要爱心、细心,更需要耐心与坚持。81岁的徐文老人,患有脑血栓,初入院时因为不愿意离家,情绪比较暴躁,经常乱抓乱咬,见人就哭,有时还把尿裤、尿垫乱丢一地。面对这种情况,姜红艳没有怯步,更没有心烦,她只是加倍用心地守护着老人,耐心、细心地照料老人。老人情绪多变易怒,她就用手机下载舒缓的音乐放给老人听,使其放松心情;
    老人乱丢尿垫,她没有一句埋怨,不声不响的捡起来,接着换上新的;
    老人乱抓乱咬,容易弄伤自己,她就握着老人的手,任凭其抓咬,虽然自己的手已经红一块紫一块,她依然安慰着老人,“大娘别伤了自己”“大娘,我在你身边,你需要什么?”……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劝导与精心地照料,终于温暖了老人的心。慢慢地,老人不哭闹了、也露出了笑脸。老人的一句“闺女,饭都凉了,快吃吧”让姜红艳欣慰不已,而家属的感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她们说:“是小姜让我的母亲活得有质量,真正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

     

      换位思考,主动担当,赢得敬佩与支持

      十多年的工作经历让姜红艳意识到:要服务好老人,只在生活上精心照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精神上理解、尊重老人。因此,姜红艳坚持换位思考,时刻从老人的角度去想、去做:每天早晨给老人梳洗完后,她主动让老人照照镜子,问问满意不满意;
    每次换衣服,积极征求老人意见,看看想要穿哪件衣服;
    每次餐前,先让老人喝点水再喂饭,饭后,再让老人漱漱口……85岁的栾大娘高兴地说:“闺女,我以前在家也没这样,来到咱院,真是越活越讲究了!”

      每天与老人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整天为他们穿衣吃饭这样琐碎的小事忙忙碌碌,不能不说辛苦,但姜红艳就是在这繁琐的工作xx,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姜红艳用自己的真情和真爱感动着老人,用真诚和执着打动着老人,赢得了老人和家属的赞扬,创造出服务满意率100%的奇迹。由于工作出色、表现突出,2009年,姜红艳被提升为服务部主任。对姜红艳来讲,这份工作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多年来,姜红艳一直践行着“为天下儿女尽孝”的誓言,履行着自己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边学边干、用心钻研,而且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同事们都说她没有一点“主任的架子”。

    姜红艳坚持从严管理、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把自己放在“既是带头人,又是服务员”的位置上,自己的护理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早来晚走、替班顶班,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在老人眼里,姜红艳是最贴心的“好闺女”,是老人的“知心人”。在同事眼里,姜红艳是最吃苦的带头人、最模范的好党员。她以院为家、勇于进取、果断敏锐、始终如一,她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每个人。大家纷纷以她为榜样,积极秉承福利院“老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老人的满意就是我们的目标”的服务理念,亲情服务,获得了老人满意、家属放心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跨国救灾,义不容辞,收获希望与感恩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强烈地震。作为党员的姜红艳主动请缨,与xx慈善爱心护理队的其他6名队员一起,在xx市养老协会和xx市慈善总会组织领导下,走出国门到尼泊尔执行国际救灾任务,到达尼泊尔脊髓康复xx心以后,姜红艳第一个进入病区调研观摩伤病员,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对灾民进行为期7天的专业护理救助支援,帮助伤员尽快恢复身心健康。  身在异国他乡,既要面对地震灾区和环境的差异,又要面对风俗、语言带来的障碍,姜红艳以顽强的意志和极大的勇气应对着救灾过程xx的种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工作xx。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与队友们一起承担了脊椎康复xx心所有病人的术后护理工作,给康复xx心的200多位病人洗头、洗脚,给所有的床位进行消毒、清洗,无论辛苦与否,姜红艳永远冲在最前面。其xx,一位13岁的小女孩因腰椎受伤经手术后一直卧床,坐轮椅,没有勇气练习站立,面对这个与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姜红艳着急又心疼,可因为语言不通,她只能通过手势和表情来传递对小女孩的关心和鼓励。有一次,在给小姑娘洗漱整理完毕后,姜红艳为她扎起了xx国传统的小辫子,让她照镜子,说她很漂亮、很美丽,小女孩看着姜红艳的眼神和手势,渐渐明白了意思,流着眼泪把双手伸给了面前这位xx国阿姨。最终,在姜红艳的搀扶下,勇敢地从轮椅上站了起来。一步,两步…… “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姜红艳的帮助照护下,许多这样的伤病员摆脱心理阴影,勇敢地面向希望,挑战极限,姜红艳成了他们心目xx的白衣天使,带去了灾后重生的希望和温暖。


    xx高新区双岛街道xx郊村老党员周秀英:用责任担当诠释对党忠诚

      今年73岁的周秀英,曾是xx高新区双岛街道xx郊村妇女主任,是村里的老党员、老调解员,也是守护村民健康的白衣天使。周秀英以村为家,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对待村民诚恳热情、亲如兄妹;
    对待工作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村里人说她是善解人意的大姐,也有人说她是公平公正的“黑包公”。

      甘当为民服务的“老黄牛”

      1969年,周秀英未出嫁前,曾经在海庄村当过卫生员,嫁到xx郊村后,因为周秀英有一定的医疗经验,xx郊村便推荐周秀英参加镇上组织的乡村医生培训班。经过层层考核后,周秀英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

      那个年代,农村医疗条件较差,十里八村也没有一家像样的医院,村民看病基本上都是靠村卫生室的医生,周秀英便肩负起村里近400余人的健康重任。经常是饭碗刚端起,就有人找她去看病,有时晚上刚要躺下睡觉,又有人敲门,但周秀英每次都是毫不犹豫,背起药箱就走。

      xx郊村村民王兆成自幼患小儿麻痹,体质虚弱,经常发烧,找周秀英看病成了常事。有一年夏天,外面下着瓢泼大雨,难得清闲的周秀英正在家里收拾家,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声喊:“他大嫂快点的,兆成又发烧了,烧到39度了。”周秀英一听,连忙放下手xx的活,赶紧跟着出了门。

      到了王兆成家,周秀英测体温、打退烧针,随后又帮着王兆成的家人对他实施物理降温。两个小时后,王兆成的体温恢复正常,这时已经到了晚上8点多。周秀英忽然想起来,他的两个孩子已经放学,在家等着她回去做饭。她来不及和邻居打招呼,跑回家一看,两个孩子已经躺在床上睡着了,一个孩子手里还攥着一块凉馒头。看着两个瘦弱的孩子,周秀英感到非常愧疚,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在农村,乡村医生尤其是女性医生,除了给人看病之外,还肩负着一项重任,就是给村里的产妇接生。这也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差事,有时赶上难产的妇女,周秀英几乎白天黑夜的不能合眼,邻居让周秀英眯一会儿,周秀英也会以不累为理由婉拒,每次都要等到孩子顺利出生后,才会放下心来,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周秀英,仍旧每天背着血压计穿梭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为有需求的村民们义务上门测量血压,注射胰岛素等。她无私忘我的精神赢得了乡亲的赞誉,但是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她的行为。“你说你这是图的啥?一年年的没有工资,就挣那点工分,还忙的脚不沾地。”面对村民的不解,周秀英总是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心里有份责任,就是为大家服好务,做事怎么能只想着享受与回报呢。”

      愿做忠于职守的“螺丝钉”

      周秀英在担任乡村医生的同时,还同时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村里的妇女主任,周秀英的首要责任就是做好村里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工作。

      按照当时计划生育政策规定,新婚夫妇结婚满一年后,才可以要小孩。那时只要村里有刚结婚的夫妇,周秀英总是第一时间上门入户给他们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周秀英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被村里很多人视为不近人情,有时她到别人家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时,有的人直接对她劈头盖脸一顿骂,还有好多人为了防止她到家里来,天天在里面反锁大门,任凭周秀英在外面怎么敲门就是不开门。

      面对群众的不支持、不理解,周秀英感到非常的委屈和沮丧,曾经一度也想放弃这份差事。但是转念一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不带头干,别人也不愿意干,那国家的政策怎么执行下去?”不服输的周秀英,有着一股倔劲头:“既然组织信任我,让我当了妇女主任,我就必须把工作干好。”

      那时,由于农村医疗条件差,村里很多妇女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妇科病,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她们又不好意思去医院。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周秀英想只有减轻她们的病痛恢复健康,她们才会主动采取避孕措施。为此,周秀英开始挨家挨户为妇女检查治疗妇科疾病,宣传健康卫生知识。

      慢慢地,她的工作得到全村育龄妇女的认可,大家都把她当成知心朋友和姐妹。在周秀英担任xx郊村妇女主任20多年时间里,xx郊村没有出现过一例超生、偷生。

      甘愿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在村里,作为老党员,周秀英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调解邻里纠纷。在担任调解员期间,周秀英凭着“以人心换人心,以党心换民心”的执着,用一颗诚心,“解”出了一曲曲家和万事兴的人间真情 。

      有一年,村里一户王姓人家在盖新房时,他的邻居说什么也不让王家的东山墙紧挨着他家的墙,非要在两座房子xx间留出3米的空隙,这样一来,王家人的房子就得窄3米,两家各不相让,吵得不可开交。最后,王家人找到周秀英希望她能出面帮着调解。周秀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后,将两家人叫到一起进行调解,可是无论周秀英怎么劝解,王家人的邻居就是不松口。

      看着倔强的村民,周秀英没有气馁。周秀英觉着只是通过讲道理,王家邻居肯定是听不见去,如果能有一个关于房屋建设的相关政策对他们纠纷能作出解释的话,这件事情就很容易解决了。想到这,周秀英骑上自行车就赶往镇里查阅资料,让周秀英意想不到的是,镇上还真有关于农村房屋建设的规定。喜出望外的周秀英来不及休息,接着赶回xx郊村去找王家邻居。看到政策规定的王家邻居,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最后嘟囔了一句:“盖吧。”一度闹得水火不容的邻居就这样冰释前嫌。

      周秀英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干部,在基层最普通的岗位做着最平常的事,用一颗为民心,把党交给的工作做好,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亲和力在一次次服务群众xx增强,使共产党员的形象在一次次奔波xx高大丰满。(xx共xx高新区工委组织部)


    xx市耄耋老党员王景林:垂暮之年留一句嘱托——“全家跟党走”

     

      6月28日,坐在自家卧室床上的王景林老人,迎接看望他的xx市委市政府接待办机关党组织的慰问干部。尽管固定在老人面部的呼吸机完全将他的表情遮挡,但所有在场的人,都能感觉到老人心底的喜悦。

      王景林用力地与大家握手,无法开口说话的他,用枯槁的手臂颤巍巍地写字,每写一个字都需要大口地呼吸,来让情绪缓和平复,仿佛用尽浑身气力。

      “全家跟党走。6月28日,王景林。”寥寥数字,歪斜扭曲,却浓缩着一个有近60年党龄的老党员,对党最深沉的热爱;
    凝聚着一位垂暮之年的老人,对子女最厚重的嘱托。

      60年党龄老党员工作坚持“身先士卒”,不给xx位添麻烦

      王景林的老伴,他的子女,他曾共事过的同事,他曾领导过的下属,都说王景林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共产党员。翻看王景林的简历,也确实谈不上“轰轰烈烈”。1955年,18岁的王景林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
    1959年任西藏军区装甲车二连排长,3年后赴兰州军区,先后担任19军坦克连连长和19军坦克团作训参谋;
    1975年离开部队,任xx地区水产公司汽车队队长。从1980年开始,连续17年任职xx地区行署小车修理所书记,直到1998年退休。算下来,跟“车”打了半辈子的交道。

      1959年,王景林从部队入党。算下来,马上就要有60年的党龄了。工作几十年,“身先士卒”成了他的标签。“在小车修理所干书记那些年,他没事儿就盯在车间,没领导架子。工作作风也正派,那么多年从来没要过补助,也从没私自动用过一次公家车,还总惦记着给同志们办实事。大家对王书记的评价都很高。”王景林当年的同事、小车修理所车间主任孙玉兴老人说。尽管是书记,但王景林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一线修车工人,他曾对子女说,要“多为xx位作贡献,少给xx位添麻烦”。

      这些年,王景林的身体每况愈下,生活的起居基本都在床上度过。前后住了大大小小几十次院,但不肯让子女老请假照顾他。“别老请假,耽误工作给xx位添麻烦。”老人说。

      党的“便宜”一分也不占,要求家人以党员的标准做人、做事

      违背原则的事儿绝对不干。这是王景林的坚持,也是对家人的要求。他曾对家人说:“我是共产党员,不能犯错误,党的东西一分也不占。”

      那个年代布票紧张,王景林刚结婚不久时,每年只能发3尺3寸的布票。家里的老婆孩子还穿着满是补丁的旧衣服,王景林反而把自己的都布票给了别人。“一问才知道,他连队的战士借了别人的大衣结婚,结果把大衣弄丢了。他是连长,就带头发动全连,把布票都捐给这个战士了。”王景林的老伴儿田玉凤说,“自己家孩子都没吃没喝,他倒担心别人有没有饭吃。”

      王景林任职行署小车修理所党支部书记的第二年,正好所里需要配一名电工。王景林的长子王学东,恰好就在第二棉纺织厂干电工。“我当时也确实想进机关,可父亲拦住了。他说,‘你分配在哪儿就在哪儿干,干好了在哪儿都发光,别来我跟前儿。我不给自家人开后门。’”王学东说,当年他眼xx的父亲,既倔强又不通情理。

      女儿王秋萍也有一样的“怨言”。“我工作时进了棉纺厂,当时很多跟我一块进厂的,后来都通过各种关系调出来了。父亲其实也能把我调出来,但还是被他一口回绝了。”王秋萍说。那时父亲告诉她,不要和别人攀比,不能搞特殊,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当时我也恨。但后来也终于理解他,你看现在从严治党的要求,不就是父亲一直要求自己的吗?”

      几十年过来,王景林的家人没跟着他“沾光”,倒是心里藏着不少委屈。但父亲的作风如同家风,让子女的不满、怨恨,最终都化解成理解。父亲的任劳任怨、不偷奸耍滑、不占公家便宜,也成为父亲最伟岸的印记。“他很平凡,但值得我们敬佩。”王景林的子女们说,“父亲写‘全家跟党走’,就是对我们全家的一种要求,要求我们即便不是党员,也要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人、做事。”

      按时缴党xx、看xx据是每月“惯例”,对党的生日念念不忘

      王景林对党,有一种特殊的忠诚和信仰。在他在他卧室的枕边,还放着最新版的党章和一本《红船精神》。2016年,老人还要女儿帮他在网上买了书——《大道之行·xx国共产党与xx国社会主义》,王景林身体不难受的时候会自己翻看。“只要是xx位发的跟党有关的学习材料,他没事就会扒拉着看。”王景林的老伴儿说。

      而王景林老人对缴党xx似乎有一种“执念”。在王景林身体健康的时候,党xx一向按时缴纳,从不拖欠。2013年,王景林心脏搭了2根支架,没办法爬楼了。他便让老伴骑着电动三轮车载他到市政大楼,让老伴儿替他缴党xx,而他就坐在三轮车上等。老伴回来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检查缴xxxx子。

      2年之后,王景林下不了楼了。到了每月月初,他撵着老伴去缴xx。老伴回家后,依然是必须上交给他缴xxxx。仿佛他只有看到xx子上的数字,才能去一桩心事。

      又过了2年,老伴也走不动了。市接待处的工作人员为了方便老人,上门收缴党xx。同样,缴xxxx子王景林还是得过目。这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

      “老人对春节经常不在意,但对“七一”“八一”两个节日有特殊的情结。一个是党的生日,一个是军队的生日。父亲既是党员,也是军人。”王秋萍说。就在6月30日早上,王景林还在女儿手心里,用手指划写了“七一”两个字。

      “明天就是‘七一’了,党的生日了。”王秋萍对床上的父亲说。戴着呼吸机的老人点点头,他心里记得清楚。(xx共xx市委市直机关工委)


    实干创新 挺起生命的脊梁

      徐兆万,男,1962年10月生,xx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xx名医(资深),鸢都学者。现为xx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兼任xx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微创学组组长,省名医联盟常务委员等多项职务,是xx华骨科杂志特约审稿专家、xx华创伤杂志特约审稿专家。从医30余年,他潜心钻研、精益求精,以高超医术让无数患者挺起了“生命的脊梁”。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徐兆万有着丰富的经验与高超的技术,但在工作xx他也曾遇到过困惑:一些患者手术后病痛虽然缓解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些患者因为担心手术风险到上级医院治疗了,但最后也没能根除病痛。治疗方案是多年以来形成且是业界公认的,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一种强烈的职业使命感涌上他的心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决定首先从改进手术器械下手。

      众所周知,外科手术是动刀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想在刀尖上搞发明创造,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徐兆万就是有一股精益求精的钻研劲儿,他先后发明的诸多器械xx有1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直接推动了手术方式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为众多患者带来福音。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但是据不完全统计,常规手术过程xx引起脊髓症状加重甚至瘫痪的发生率约30%。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徐兆万不断试验,反复琢磨,有时甚至推到重来,终于发明了角翼骨刀、弯形骨刀等器械组合,使脊髓损伤的发生率降为零。该项技术于2013年获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资助,获得了xx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位因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导致双下肢瘫痪的农民大哥,在xx京、上海多家医院求治无果后,在自己家门口成功接收了手术治疗,术后2个月患者走着来复查,半年后恢复体力劳动,是该项发明的第一位受益者!目前,该技术已用于200余例青壮年患者,效果良好,无并发症。徐兆万多次受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上交流此技术,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好评。

      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是目前稳定性最好的颈椎内固定技术,然而受解剖因素和技术因素双重制约,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目前常用的置钉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损伤脊髓、椎动脉或神经根的风险率为11.5%~33.8%。为突破此技术瓶颈,徐兆万自主研发了术xx三维定向器辅助置钉,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基于此项专利,他率先开展了3D打印技术、术xxCT护航等技术,创造性地应用杂交精准技术,保障了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极大的降低了损伤脊髓、椎动脉或神经根的概率,在颈椎疾病手术治疗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应用已准确置入近千枚螺钉,近百例病人获益。相关内容曾2次在全球脊柱大会(Global Spine Congress)等国际学术会作会议上做学术交流,引起各国参会专家和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称赞。该项技术于2018年获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资助,这也是徐兆万第3次获得该项目的立项资助。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不断的创新,徐兆万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和融合术式研究及临床应用、颈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及临床应用三大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在国际国内学术杂志发表了133篇研究论文,其xxSCI5篇,21个研究项目被省市科技部门立项研究并获的科技进步奖,这些发明和研究应用于临床,明显改善了诊疗效果,让更多患者站了起来,挺了起来。

      “做为一名脊柱外科医生,不能光会做手术,也得注重科技创新!”徐兆万经常教导科室的年轻医生,在做好临床业务工作的同时,不能忘了科研与技术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人云亦云、跟班式的创新,而应该是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原创。能够解决问题的发明创造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

      作为科室主任,他带领出了一支高素质的医护团队,科室工作蓬勃发展、稳步上升,科室建设成绩斐然。

      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自2003年以来,他指导毕业的30余名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了技术骨干。

      作为医学会的主任委员,他连续成功举办了12余起全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及骨科、脊柱脊髓方面的学术交流会。

      他就是徐兆万,科室管理的总管家、学科建设的总指挥、医教研的带头人、医疗质量的把关者。他不仅自己技术精湛,也特别注重科室管理和团队建设。

      在医疗质量与安全方面,除对按照医院的要求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意外,徐兆万还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常规每周进行一次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教育。根据科室特色,他和科室人员一起制定了《脊柱外科预警机制》《提高手术品质十措施》《医生公约》《脊柱外科牵引流程》《脊柱外科医生事务分工》《每日每周必做》等制度或流程,进一步提高了科室医护人员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责任感。

      在服务患者方面,徐兆万强调科室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优化医护服务,提升患者就医感受。新入院患者,主管医生、主管护士需10分钟内查看病人,及时准确了解评估患者的情况,对突发病情变化的病人实施三级救治制度,充分体现对病人的关爱。为减少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的恐惧感及保障在此衔接过程xx的患者安全,主管医生不参加当日晨会交班,护送病人进入手术室,提前进入手术室进行术前准备工作,同时给予患者心理上的疏导、安抚,并保证手术能准时开台,减少术前患者在手术室等待时间,避免心理紧张。

      他所在的脊柱外科,自2015年成(独)立以来,业务技术不断发展,人才梯队建设稳定,业务范围覆盖了脊柱外科的全部病种,掌握各项技术无死角。除xx地区,周边xx、xx、xx、xx等地的患者也都慕名而来。科室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多次获得新技术一等奖,如3D打印在脊柱外科的应用、三维CT在脊柱手术的应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xx节段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瞄准器辅助下后路椎弓根置钉技术、瞄准器辅助下前路齿突螺钉置入技术、椎间处理器辅助下的椎间融合技术等,填补了省内和国内空白,多个技术走向国际,获国际交流。

      脊柱外科年年被评为先进(十佳)科室,先后获得了xx市A级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路径示范科室、省医疗质量示范科室、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骨外科方向学术带头xx位)、全国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省医疗卫生重点专业、省整形与显微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xx位)、“鸢都学者”岗位(脊柱外科学)、xx市骨科修复技术工程研究xx心、徐兆万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市改善医疗服务示范科室等荣誉。

      治病、救人,一名医者最淳朴的初心

      徐兆万常说“治病救人的天职,敢为人先的闯劲,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名医者所应当具备的品德力量。”面对问题不懈怠、不搪塞,面对困难不胆怯、不后退,面对矛盾不回避、不敷衍,徐兆万以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生动诠释了一名医者“治病救人”的淳朴初心。

      2016年9月,一名严重寰枢椎骨折脱位的高龄女性患者,如不及时手术治疗随时危及生命,可手术部位解剖结构极其复杂,涉及脊髓及重要血管等,通常被视为“手术禁区”。这名辗转多家医院未获得有效治疗,最后慕名来到徐兆万所在的科室。

      得知这一情况后,徐兆万的那股倔劲儿上来了“手术是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的唯一途径,我不能眼瞅着一个患者在我眼皮子底下躺着下不了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徐兆万主任力排重议,亲自主刀,凭借过硬的技术担当,成功为病人实施了手术。术后3个月,病人恢复正常生活,随访至今,效果良好。

      一位85岁高龄的强直性脊柱炎并三柱骨折病人,合并脑梗塞、高血压、xx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辗转多家医院寻求治疗未果。接诊病人后,徐兆万主任详细研究病情,发现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后果都可能是灾难性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且存在骨折移位导致瘫痪风险。面对病人和家属极度渴望治疗的心情。徐兆万有一次接下了重担。入院后,他为患者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还首创“镶嵌式骨水泥”的手术方案。术xx他极尽所能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术后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悉心指导治疗用药,24小时随叫随到,为病人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最终这位病人恢复良好、安全出院,并达到生活自理,为患者带来了新生。

      面对这些“高危”病人,徐兆万主任敢于作为、勇于担当。以“仁心仁术”的医者情怀,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执着而坚定地为患者解除痛苦。生活xx,他同样心怀大爱、乐于助人。

      一年夏天,徐兆万去飞机场送人,返回途xx,看到两位白发老人冒着酷暑焦急的等待公交车,他停车询问后得知他们着急去汽车站赶车,一句“大爷,我顺路”便将两位老人送至车站。事实上,没有人知道,徐兆万此时已是饥肠辘辘也并不顺路,可他还是做了,而且是乐意去做这样的事。高速上救人、旅途xx渡人、地铁站帮人、捐资救助病人,这样的事情在徐兆万身上不胜枚举,但徐兆万从不把这样的事情当作了不起的事儿,他觉得这都是他本身应当做的。

      由于工作出色,徐兆万个人先后荣获了省优秀医务工作者(记三等功),省双十佳科主任,xx市人民医院建院130周年十大知名专家,首届xx十大名医,xx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xx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鸢都学者,xx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各种荣誉43项次。得到了患者、业内和政府部门的一致肯定。(xx共xx市委组织部)


    相关热词搜索: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