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励志名言
  • 生活技巧
  • 腾讯技巧
  • 手游攻略
  • 医药培训
  • 软件教程
  • 文艺体育
  • 幼儿培训
  • 专业舞蹈
  • IT认证
  • 企业管理
  • 教育培训
  • 工作计划
  • 合同
  • 实习报告
  • 评语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请假条
  • 收据
  • 辞职信
  • 介绍信
  • 检讨书
  • 借条
  • 写作模板
  • 心得体会
  • 入党申请书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简历
  • 招聘范文
  • 祝福语
  • 策划书
  • 活动总结
  • 主持词
  • 文秘知识
  • 发言稿
  • 议论文
  • 作文题目
  • 应用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写作手法
  • 中考作文
  • 高考作文
  • 作文体裁
  • 周记
  • 母婴知识
  • 腾讯QQ
  • 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 您当前的位置:呢子范文网 > 幼儿培训 >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500 [社会生态文明论文]

    2019-02-25 00:39:45  呢子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字号:T|T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的崭新文明,我们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社会生态文明论文,欢迎阅读
      社会生态文明论文
      一、社会治理理念的更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整个生态关系问题方面的积极成果,包括精神成
      果和物化成果,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人类自身得到进步和改善,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内含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对社会治理理念的更新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社会治理创新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他们看来,未来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
      并进一步指出了自由全面发展的特征:“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将以人为本为核心,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让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这些都与民生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36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构成了直接威胁。
      近年来,我国空气污染问题不断恶化。
      大部分城市很难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雾霾天气不断发生。
      中国社科院和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水污染日益严重。
      201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84.6亿吨。
      除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
      松花江、辽河、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珠江七大水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乃至生命。
      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事件已经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有些地方已经出现癌症村。
      环境污染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民众福祉。
      自1996年以来,我国在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量、群体事发生量实现下降情况下,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信访和群体事却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上升。
      如果任由环境恶化趋势蔓延,很可能会积聚社会不满情绪,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冲击。
      因此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将生态民生纳入社会治理的范围,在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中进行生态民生建设。
      第二,社会治理创新必须牢固树立生态制度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还要求将环境问题纳入到社会治理体系中,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治理制度,以实现享有生态权利和履行生态义务的统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
      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制度既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又能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制度有利于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其潜能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治理制度,从制度上解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保护的分散性之间的矛盾,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
      的良性发展纳入到社会治理中,才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因此,在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制度理念,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协调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确保当代人的生态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协调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维护生态权益的代际公平,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社会治理领域的拓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既涵盖生态经济、绿色循环科技及其工具、手段和成果、生态福利等物质文明的内容,
      也包括生态公正、生态义务、生态意识、法律、制度、政策等精神文明的内容,还包含生态民主等政治文明的内容。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要求,社会治理领域应相应地扩展到生态文明相关领域,以促进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耦合。
      第一,向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拓展。
      由于工具理性的急剧膨胀,人们征服、支配自然的意识日益增强。
      但是,在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之后,人们开始反思,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和谐发展的理念。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而教育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民族未来。
      鉴于此,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社会治理体系中来,这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条件。
      农业文明时代的教育,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强调改造和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结果造成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破坏。
      生态文明教育是在反思工业文明给自然造成巨大破坏的基础上,强调自然价值,生态价值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公民生态文明素质整体不高,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尚未形成。
      所以,要将社会治理创新扩展到生态文明教育领域,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现代教育中,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事业中,发挥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
      只有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才能把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顺利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第二,向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支持力度扩展。
      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资源能源消耗大,生态保护制度不完善,政府动员高速度、
      高投入、未充分考虑环境成本的发展模式仍在持续等原因,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复合效应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加大。
      鉴于政府很难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治理,应将相关部分职能转交给社会。
      所以,社会治理要切实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在政府主导下发挥社会治理的作用,不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要推进生态治理,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协调治理主体的行为,共同承担治理任务和治理责任。
      政府应界定生态产权,建立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市场生态治理补充作用的发挥。
      积极引导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多种利益相关者,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积极参与民主化生态治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加强国际合作和国内各区域之间的合作,建立合理协调的生态治理联动机制,促进生态治理通过善政走向善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加强和谐宜居建设,建设生态环境良好、居民生活富裕,基础设施完备,居民生活舒适、便捷、安全,文化繁荣的生态宜居城市,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协调发展。
      第三,向促进生态建设制度拓展。
      生态文明制度是指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总和。
      生态文明制度是贯彻和落实生态文明的根本性保障,既是约束人类行为的规则,也是衡量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尺。
      只有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规范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社会治理一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要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对生态制度的建设也要积极关注,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发挥作用。
      通过成立协调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专门委员会,共同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将生态制度建设融入到社会治理过程中。
      当前,在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要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具体说来,主要做好以下三点: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使市场在配置自然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明确自然资源的所有者,使其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充分保护资源。
      这有利于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益。
      自然资源用途管理制度是国家出于公共利益,运用国家权力、超越产权规定来管理自然资源的制度。
      以上两项制度充分体现了市场和计划的耦合。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表明了最基本的生态保护要求。
      在明确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区的基础上,对生态保护红进行界定,形成专门区域的生态保护圈。
      生态红线不仅仅体现了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更是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需要。
      3.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自然资源市场化机制,并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让市场反映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让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切实得到体现,最终使得资源价格在自由竞争中形成。
      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代际补偿机制,进一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体现资源勘探开发、生态补偿、枯竭后退出等完全成本的制度体系,并将这些成本纳入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中。
      不断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三、社会治理主体的扩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保证。
      社会建设,从正向说,就是要在社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建立起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
      从逆向说,社会建设就是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造和完善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
      生态文明将社会治理的领域扩展到生态领域,要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法治保障、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新型社会治理格局,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到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上来。
      1.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是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具有志愿性、独立性、非营利性、公益性,在反映群
      众呼声、理性表达诉求、保障公民权利、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作用,有力地弥补了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能力方面的不足。

    相关热词搜索: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