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励志名言
  • 生活技巧
  • 腾讯技巧
  • 手游攻略
  • 医药培训
  • 软件教程
  • 文艺体育
  • 幼儿培训
  • 专业舞蹈
  • IT认证
  • 企业管理
  • 教育培训
  • 工作计划
  • 合同
  • 实习报告
  • 评语
  • 自我鉴定
  • 演讲稿
  • 请假条
  • 收据
  • 辞职信
  • 介绍信
  • 检讨书
  • 借条
  • 写作模板
  • 心得体会
  • 入党申请书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简历
  • 招聘范文
  • 祝福语
  • 策划书
  • 活动总结
  • 主持词
  • 文秘知识
  • 发言稿
  • 议论文
  • 作文题目
  • 应用文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写作手法
  • 中考作文
  • 高考作文
  • 作文体裁
  • 周记
  • 母婴知识
  • 腾讯QQ
  • 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 您当前的位置:呢子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化学论文10篇] sci论文一篇多少钱

    2019-03-16 00:36:21  呢子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字号:T|T
      第一篇:初中化学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从教学目标出发,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教师应分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进而系统性地掌握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是以物质学习为主线,前后呼应,形成螺旋式的前进模式。
      如在教学“co2性质”这一内容时,我做了如下规划。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或课间谈话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化学物质的名称或一些零散的化学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无意识的感知体验。
      其次,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相关单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一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的学习。
      如在co2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了解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同时与其他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还要能解释co2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再次,是知识的内化阶段,这是在单元学习后对教学内容去粗取精的一个过程,通过记忆、复述、举例等形式让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
      紧接着,学生还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循环来巩固知识体系,并积累经验。
      如在学习“碱与氧化物反应”这一内容时,要对co2的性质进行复习回顾。
      当学生对co2性质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后,后面学习so2、sio2与碱的反应时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这也就是知识迁移能力的体现。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教学内容的实施有一个全局性的规划与掌控。
      二将抽象的物质拟人化,帮助学生理解
      长久以来,教条化的教学思想使西藏地区的初中化学教学也走上了“基础知识+习题”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脱离了生活背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化学思维与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相隔离,缺乏知识的体验与感知。
      生搬硬套的题海战术,使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对原理的理解,导致在解题过程中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通过将抽象的物质拟人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
      如相同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等质量的且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了相同质量的h2,问什么一定有剩余,什么一定没有剩余,什么可能有剩余?拿到这样的题目不少老师觉得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而学生更是无从下手。
      其实,只要我们将其与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类比,就能很容易理解了。
      三通过知识串联,实现横向迁移
      迁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多方整合才能加以实现,其效果也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等方式呈现出来。
      对于入门阶段的化学教学,枯燥的概念及抽象的原理教学不可避免。
      因此,教师在教学化学概念与原理时,一定要加强和前面知识的横向联系与迁移,将零散的知识逐渐在学生脑海里串成一个整体。
      如金属活动顺序表是初三化学第二学期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越容易失去电子,与酸反应越强烈。
      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学生第一学期里学过的原子与离子之间的转化,以此来帮助学生分析金属与酸、盐等反应的实质。
      学生容易理解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时,能失去电子,酸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失去电子给氢离子。
      同理,与盐溶液反应时,排在前面的金属因为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进而被溶解,而排在后面的金属因为得到电子成为原子,进而从溶液中析出。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对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有了一个更本质的认识。
      四总结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时期,教师应重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使知识与经验不断整合、改造,进而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或生活中去,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这是迁移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陈国仙 工作单位:西藏洛隆县中学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审视
      一、有效教学视角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把学生变成了被填充的“容器”。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积极性与主动性,就无法避免教学效率不高这个问题。
      新课程主要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要求课程要最大限度的解放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充满个性的自觉发展。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初中化学这一学科,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把握不准、自身素质欠佳等等的问题,也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的低效现象。
      第一,时间分配不合理。
      有些教师在课前引入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了处理教学重点时很紧张,甚至是草草了事,学生对重点内容没有得到重点照顾;第二,教师作用弱化。
      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应该弱化教师的作用。
      结果,一堂课下来,几乎都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点拨、引导等功能没有充分体现。
      学生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下简单的动嘴、动手层次上,真正的思维活动很少,这就造成了教学活动的低质量、低效率;第三,教学程序固定化。
      一些教师的上课环节固定化了,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什么时候总结,都是固定的,教学没有创造性,不能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课堂上表面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触动;第四,换汤不要药的教学方法。
      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往往用“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简单式代替深入的能诊断或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是课堂教学低质低效。
      二、对策与建议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
      要克服教师对新课程把握不准、教学方法失当等问题,就必须做好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有效起来。
      而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好的集体备课主要应分为四步来进行:第一是集中备课。
      即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备课。
      首先,主讲教师系统的谈自己教学想法。
      主要围绕教材理解、大纲领悟、目标确定、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设计等进行。
      其次,同学科教师与主讲教师讨论。
      最后,教研组长把大家意见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较科学的教学设计。
      第二,主讲教师按照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方案实施教学。
      本学科教师听课。
      第三,进行教学反思。
      可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实际的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优化教案。
      通过同学科教师的讨论,经过主讲教师的反思,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去粗取精,形成一个相对完美的教学设计。
      (二)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关键
      如前所述,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问题,例如,换汤不要药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固定化等。
      要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就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学生主动发现、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这样他们的聪明才智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探索中获得成功体验。
      例如,在讲授“鉴别食盐和纯碱”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交代了食盐与纯碱的特性之后,给学生提了一个要求:设计一个可以鉴别食盐与纯碱的实验方案。
      这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经过讨论,他们给出了设计方案:(1)分别在容器中放置少许白色粉末置,如果过几天后发生潮解,则为食盐,否则为纯碱。
      (2)口尝白色粉末,带咸味的是食盐,带涩味的是纯碱。
      (3)用手分辨,有滑腻感觉的是纯碱。
      (4)在试管中分别放置少许样品,再倒入一些稀醋酸,如果产生气泡,那就是纯碱,否则就是食盐……。
      经过学生的探究(教师跟进启发、引导、点拨),他们获得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
      2.让学生自主交往
      要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集思广益,求得问题的高效解决。
      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肩负起引导、监控学生自主交往的任务。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
      例如,在处理“哪里来的煤气?”这一问题时,可以先用多媒体营造问题情境:(视频画面)在冬季寒冷的北方的农村。
      女孩:“爸爸,这天气,太冷了,咱们烤火吧”。
      爸爸在炭火盆放入一些木炭引燃,炉火熊熊,打开门窗。
      女孩:“爸爸,不要开门窗呀。”爸爸:“孩子,如果门窗紧闭,会煤气中毒的。”
      女孩:“哪儿来的煤气呀?”教师出示问题:在密闭的容器中:①3gc与1go2②3gc与2go2③3gc与6go2,如果它们充分反应了,那么生成物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生成co2时,m(c):m(o2)=3:8,生成co时,m(c):m(o2)=3:4,让学生分组讨论。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点拨。
      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
      三、面向全体学生是根本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还要看教学活动使多少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习目标要求。
      因此,教师不能仅仅盯着一部分尖子学生更要关注多数学生中等生、差生。
      在设置问题时,要体现分层思想,如果中等生或差生有表现的欲望就要给他们机会,必要时还要“暗助一臂之力”:提示解答思路,帮助理清表达思路,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在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时,要把同一层次的学生分成一组,否则的话,差生就会沦为“看客”。
      对于中等生或差生的小组,教师要多加关注,及时的进行必要的讲解、引导与点拨,使它们能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作者:王海霞 工作单位:大庆一中初中部化学组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一、学生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无处不在
      在进行系统的化学知识学习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接触了大量的化学知识。
      例如学生早餐常吃的松软可口的馒头就是面团经过发酵制成的,而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乳酸,为了中和掉乳酸,需要加入一些纯碱与其反应。
      有些外地来的学生,刚开始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实也和化学有关,这是因为各地水的硬度高低差异较大,高硬度水中的ca、mg等金属物质和s、o结合,会扰乱人体的胃肠功能,如果适应不了,就会出现暂时性的腹胀、腹泻等。
      同时,化学存在于学生的各种活动中,例如有些学生懂得了可以用醋洗去杯底水垢的“生活窍门”,有些学生掌握了用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成爽口汽水的“绝活”……所有这些,都是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体现。
      二、生活中的化学是课堂情景教学的最佳资源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更多地倾向接受形象生动及宏观的东西,而化学研究的却是抽象且微观的理论知识,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就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消失殆尽。
      实践证明,情景教学,也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导入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更多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进行“置换反应”知识点的学习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新买的铝壶在烧过开水之后就会出现小黑点这个现象,讲述铝的性质及置换反应的条件等。
      三、生活中的化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素材
      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大量化学现象,无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通过选用恰当的常见化学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导入:博物馆的字画历经千年仍旧完整无损的原因是什么?家里房子粉刷时,墙壁会越来越白,而且还会“出汗”,这与熟石灰的什么化学性质有关?
      为什么新装修的房子需要买一些活性炭放在里面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入住?冬天人们用木炭取暖时为什么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这些现象都和碳及碳的氧化物密切相关,教师通过挖掘生活中的这些化学教学素材,并将它们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而且启发学生形成了善于发现生活现象的本质的能力。
      四、利用课上所学解决生活问题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化学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免不了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仅学校要通过学生的成绩评价老师,学生的成绩也是老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在这种压力之下,教师就会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灌输的冲动,课堂教学的内容除了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之外,就是习题的练习,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该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将生活问题的解决和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有效学习。
      例如一位同学向老师反映说他很喜欢鱼,想在家里养几条,但总也养不成,不知道什么原因。
      老师就问他:鱼缸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说是接的自家的自来水。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来水不宜用来养鱼?要进行怎样的处理之后才可以?”这样,学生不仅对未处理的自来水不宜用来养鱼有所了解,而且对以后将要学习的“****”的基本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还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质。
      五、学生生活实践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第二课堂”
      1.化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本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一部分。
      整体来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化学知识学习,二是化学实验。
      前者主要是理论的学习,后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所以,后者在化学学习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通过合理、科学及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充分学习和体验化学现象,并得到相关化学知识的第一手资料。
      例如在进行碱溶液与酚酞试液反应会变红的实验设计时,就可以联系白纸变红字的魔术表演,通过用酚酞液在白纸写字,晾干后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字,鼓励学生进行类似操作。
      2.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例如在学习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实验,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学习了关于水的化学知识之后,让学生对雨水的ph值进行测量,对酸雨出现的原因、危害进行分析,等等。
      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要经历一个认识、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初中化学课堂是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重要舞台,而学生生活实践则是学生实践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第二课堂”。
      作者:方红梅 工作单位: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第四篇: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
      一、化学有效教学要以科学备课为前提
      在新课程的框架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进行科学备课,做到:(1)备学生。
      认真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到好处地结合教材;(2)备课程。
      教师应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要善于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与化学课堂教学紧密结合(;3)备方法。
      在备课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思考采取什么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有效的突出重点,克服难点;(4)备情境。
      化学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思维、活动以及媒体等各种情境[2],使学生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高效学习;(5)备自己。
      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自我反思,敢于质疑自己甚至否定自己从而超越自己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化学有效教学要以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教师走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资源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加鲜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小组人数,每组6-8人最合适。
      小组内各成员的成绩要各有差异,应将思想上进,学习刻苦,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定为小组长,以便更好地组织小组学习,检查落实学习任务,验收学习成果。
      小组成员在有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分工、相互合作,共同探究。
      在教学中,充足的时间是学生顺利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有力保证,对即将发现的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从各小组中推荐一名代表做精彩展示。
      通过展示,让学生的观点得以展现,让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流,让学生的潜力得以挖掘,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创设化学学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生活情景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让学生产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创设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认知结构,如为什么在雾霆天,行人容易出现头晕,这种问题的设置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还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兴趣。
      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如“化学肥料”教学时,上课前,剪辑一段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研制的高产稻丰收在望的视频,然后,适时地提出与这节课相关的问题(:1)要提高粮食产量,最关键的是什么(?化肥的科学使用。)
      (2)农作物生长主要需要哪些化肥?(氮肥、磷肥和钾肥。)
      多媒体教学,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化学有效教学要以有效实验为辅助
      化学实验是学习初中化学的基础,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理解化学基本原理,研究化学常见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1.让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由传统的教师演示实验到学生自主实验是一个质的改变,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案导学”的演示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可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他们发现新问题时开始的,充分发挥实验质疑作用,可以使实验探究和知识体系问题化、具体化、条理化,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学生通过上课亲自做演示实验,受到的启发都能够反馈出来。
      此时,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诱导、点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探究活动更充分、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直接、全面、深刻,也容易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科学备课,以学生为本,构建有效课堂并重视化学实验,使学生对化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延伸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针对新课改的理念,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为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继续努力。
      作者:孟伟伟 张含 工作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喻屯镇第一中学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的想象力培养
      一、想象力在化学学科中的表现
      1.微观化学世界的想象能力
      化学学科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学习化学知识时,学生不但要从宏观变化方面进行学习,还要结合物质的微观变化来进行理解和掌握,将宏观变化和微观变化结合起来才能发现事物变化的本质规律。
      通常来说,微观范围内的化学是摸不到、看不见的。
      比如分子式等,这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想象力,依据文字及图画所传达的信息,在联想的作用下,才能在大脑中实现概念的具化。
      想象力在微观化学中的作用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学生需要借助想象力来展现其形状、变化、组成、相互作用力等。
      第二,物质的物理变化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三态变化、溶解、电离等,这种变化是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因此学习物质的物理变化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第三,与物理变化相同,对物质化学变化的教学同样需要学生具备想象力才能进行。
      2.化学学科中的创造想象
      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是学生主动认识化学学科、提出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阶段。
      初中化学的相关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层面上,因此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化学问题时,必须要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自主地提出猜想与假设,分析问题可能得出的答案;之后在有限的条件下,再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验证,并在试验过程中进一步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
      这样整个求证过程都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了锻炼。
      二、培养中学生化学学科想象力的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常用的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型启发法,即根据自然界中事物特点、规律、变化等,通过联想创造出具有相似性质的事物的新形象;拟人法,即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将抽象的、微观的事物想象成人,通过对人的具象认识来理解抽象和微观的事物;假设法,对现有的事物进行未来假设,然后验证。
      此外还有夸张法、联想法等。
      2.注重“三重表征”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
      化学教学中的“三重表征”是指化学事物宏观、微观及符号的表达。
      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时要能够分别从微观、宏观及符号三个事物表征上进行理解,并能够在三者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在发现事物进行宏观变化时,学生要能够进行微观想象,并进而运用数学符号表达出来。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形成“三重表征”意识以及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模式。
      对于抽象性较强的微观化学,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模型、图画、多媒体等手段来向学生展现相关知识,将物质的微观变化通过各种工具及手段实质性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实践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自然现象,多注意身边的事物,使学生获得足够的表象积累。
      3.以教学环境为依托,通过讨论合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无论何时,一个人的想象都是有限的。
      因此,教师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合作平台,让学生在共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做到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在课堂讲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实践的运用,将身边的事物变化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环境中发现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和支持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思考和交流。
      4.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作用,激发学生想象
      微观世界的变化是人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必须借助足够的想象力,使这些微观事物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形状,才能更好地理解微观事物的发展特点及规律。
      但是由于个体间差异性的存在,不同学生的想象力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运用多媒体工具,以具体的形象呈现到学生面前,辅助他们进行抽象化的想象或在大脑中成像。
      多媒体工具具有直观性和灵活性的优点,能以直观的形式冲击学生的感官,将微观过程宏观化,将抽象过程形象化,从而促进学生化学微观想象力的形成。
      作者:闵忠林 工作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小河学校
      第六篇:初中化学美学的体现
      一、变化之美
      美学中认为变化是无片刻停息的.科学探究作为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也一样体现了变化,所以在化学课本的第一章节就安排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验”的内容,同时在变化之后又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变化”的原因归结为“性质”,这样的设计就将化学的“变化之美”体现的既淋漓尽致又有理有据.
      其实在探究科学探究中体现出的变化还有很多,例如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但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都是同样的模式和水平,它也会有变化,比如,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分成五个层次。
      教师在引导探究时如果能够运用美学的“变化”理念,有计划的、有目的地进行变化调整,在学生眼中的科学探究就会变成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那么他们就会继续感性的去观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们就会发现越来愈多的“变化”,并且可以理性的去区分、运用、感受这些变化,这样也就达到了我们化学教学的课程目标.
      二、流动之美
      美学强调生命的流动性.在流动中欢畅,在流动中创造,也在流动中生生常新.
      在微观化学中同样强调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电子的绕原子核的有规则运动,宏观化学中的气体、液体之间的相互流动,特别在科学探究的实验设计上,更会体现这种气液流动,学生在观察或者设计实验装置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够徜徉着这种流动之美,那么在理解或者构思的时候也会心怀乐意.
      例如,氢化钙(cah2)固体是一种储氢材料,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
      某化学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备氢化钙.小组学生设计的制取装置如下图所示(固定装置略).这是设计好的实验装置,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的知道第一个装置产生氢气,而氢气是无色的,图也是静止的,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引入流动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气体的流动的灵巧和美妙,这样孩子就会产生设计气体流动装置的欲望.
      作者:衡慧 工作单位: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第七篇:初中化学的思维含量
      一、探究思路设计中的思维含量
      科学探究中的思路设计是展开探究的初始性工作,因为探究不是盲目探究,而是有计划的探究。
      这个计划如何进行,关键在于探究思路的设计。
      显然,探究的思维是围绕探究的目的进行的,而之所以需要设计思路,是想通过比较、鉴别等寻找出最优方案,得出结论。
      比如在“溶解度”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在水(然后再延伸到其他溶质)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
      此时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呢?我们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溶解是否有限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他们会联想到生活中糖或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的情形,从而得出水能溶解糖和食盐,但这是有限度的结论。
      此时教师可适时点拨,为学生下一步思维的展开打下基础。
      列举化学学习中常见的物质如caco3、nh4hco3、kno3等,先通过定量的溶解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比较,诱发学生思维并提出新的问题:不同的物质在水里的溶解程度有多大的不同?同一物质在水里到底能够溶解多少?怎样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旦这些问题提出,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走向了深入,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探究计划有了成功的基础。
      探究方案中学生的思维含量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如果在这个环节没有进行充分思维,那后面的探究就会成为按实验步骤僵化操作的、没有思维参与的过程,那探究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探究实验控制中的思维含量
      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中进行证明的主要形式,在传统教学中有实验,在科学探究中也有实验,但此实验与彼实验的实质是不一样的。
      讲授式教学中的实验是教师的工具,是帮学生接受知识的工具;而在探究教学中,实验却是帮学生理解知识的工具。
      显然,理解的层次要高于接受的层次,也对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在“氧气的性质”知识的学习中,我们提倡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去认识氧气的性质。
      在确定探究的思路之后,思维的体现就表现在对实验的控制上面。
      在实际探究中,我们围绕这样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关于氧气是否有助燃作用,我们应当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进行比较?———这个环节中的控制思想在于“比较”,即氧气的助燃作用只有通过纯氧气环境与非纯氧气的环境中比较才能发现,比较是这一过程中的思维驱动。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分别将浸有白磷和二氧化硫溶液的小方块布置于空气当中,先猜想可能发生的现象,然后用实验来证明。
      有了上述教师主导下的实验探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以发现氧气的性质。
      而这也需要思维的基础,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氧气的性质,知道怎样才能发现氧气的性质;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要通过对其他所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梳理,然后猜想有可能通过什么样的设计也能发现氧气的性质。
      事实证明,部分化学知识基础较强和思维能力较扎实的学生,也能想到类似于利用点燃的方法来验证氢气和氧气能否燃烧的实验,并最终得到氧气只能助燃但本身并不能燃烧的结论。
      在这一探究实验中,我们充分给学生时间思考,学生就有了从容思考的机会。
      在面对老师的问题时,他们能够顺利地沿着教师的思路,将思维进一步延伸。
      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他们能够充分地梳理已有的知识,并按自己的逻辑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我们认为,这样的科学探究让学生有了充分思维的机会,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探究实验情景中的思维含量
      科学探究本身是一个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实地操作,更需要学生不断地思维。
      尤其是在实验思想方法的寻找、对实验现象的预测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中,都需要思维的参与,我们把这些统称为实验情景。
      比如说“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自从科学探究开始进入初中化学课堂以来,这一内容就是探究的一个重点。
      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不同的老师在演绎这一内容时,也有着不同的探究方式。
      笔者结合多位同行的教学思路,本着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想法,在我们的课堂上进行了探究。
      首先让学生思考化学反应完成后,物质的质量可能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个时候学生出于逻辑关系,一般都会说出三种可能:增大、减小、不变。
      但此时的思维是低水平的,我们应当再提高一个水平,于是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能证明你的观点吗?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就深入到了已经学过的内容。
      他们经过搜索与比较会发现:类似于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结果,其质量是变大的;类似于制作氧气中的加热氯酸钾,最后的质量是变小的;类似于将氯化钾与硝酸银反应,最后的质量就是不变的。
      在学生的思维达到这一水平之后,我们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那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质量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是随机的还是有着固定规律的?我们发现的变大与变小背后有没有其他可能?此时学生就会思考自己所举的例子,进而有可能发现其中有的有气体逸出,有的则是气体参加了反应。
      于是质量守恒的结果就逐渐成形……在这一探究的情景中,我们通过问题不断地诱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而学生在探究过后也感叹:这样的探究过程真的是步步深入!总而言之,科学探究不应当只是形的探究,更应当是思维参与的探究。
      因此,在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中,我们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参与,这样才能将科学探究的魅力充分彰显出来。
      作者:沈春燕 工作单位:启东市南苑中学
      第八篇: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体会
      一、融洽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记得每接一届学生的第一节课,我便和学生们说道:“我是你们的大朋友,你们在课堂上叫我黄老师,课后可以叫我姐姐,如果你们认为我还年轻的话,可以叫我黄小姐。
      如果你们讲绅士风度,可以叫我娘娘。
      总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不仅将和你们一起去开启知识殿堂的大门,还将陪你们一起慢慢长大”。
      亲切的话语拉进了我和学生们的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尽力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
      通过与大师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课堂环节设计,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中善于思考,敢于发言。
      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思维培养的主阵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
      其结果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重视学生思维训练。
      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进行了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模式顶层设计,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强调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问题生成为主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课堂训练为核心。
      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
      通过课前导读、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合作探究、课堂检测等五个环节,将“学”和“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把教师的教变成一种指导,一种对话;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其结果是课堂活了,学生笑了,老师轻松了。
      三、化学生活化———新的兴趣增长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一直是一线教师不懈的追求。
      我充分利用化学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特点,把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相联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豆腐为什么不可与菠菜一起煮?为什么在菜要出锅时才加盐?水果为什么可以解酒?炒菜时不宜把油烧得冒烟?怎样防止食盐潮解?怎样轻松清除水垢?为什么抗菌素类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记得有一次在讲稀释浓硫酸遇水放出大量热量知识点时,我就给学生放映了一段中央二台几个工商人员与一农村卖农药的老板发生争执的视频。
      老板给他们几个泼了浓硫酸,那几个工商人员惊慌失措,居然跳进路旁的池塘中想洗掉身上的浓硫酸,导致全身烧伤面积达7%,学生看得目瞪口呆。
      把化学知识融入生活不仅让学生有效地理解书本知识,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师———课程的设计者和探索者
      初中化学教学中有许多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元素符号、化合价的口诀、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等。
      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将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
      以化合价的学习为例,之前我是教学生先背口诀,再教他们如何应用。
      后来我发现有的学生口诀背得很熟,可就是不会做题,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现在,我是先引导学生应用。
      等到学生熟练运用自如后,再去背诵口诀,结果教学效果好多了。
      在讲固体溶解度时,传统教学强调概念中的四个要素反复讲解,十分详细,并配以相应的例子说明。
      但在应用过程中,学生总是想起这个要素,忘了那个要素,让教师十分头痛。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在已学过溶解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比不同溶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我以生活中熟知的白糖和食盐为例,问学生二者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用什么实验来比较?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得十分热烈,很快就把概念中的几个要素说得清清楚楚。
      由于这不是教师的灌输,而是学生自己实验思考的结论,所以他们掌握得非常好,应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不同的教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它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
      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就一定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幸福教师,又幸福学生。
      作者:黄小容 工作单位: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
      第九篇: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
      一、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处于迈入大学门槛桥梁的一端,紧张的高考占据了他们心扉,他们很难找到时间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
      大量的习题,背不完的单词,枯燥的理科公式永远是他们不离不弃的选择.只是一昧如此机械式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身体疲惫,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们自我逼迫放弃了好多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可以从学生兴趣出发,将化学公式趣味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教授化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比拥有一位良师更为幸运.
      据以往经验,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所以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不能过度依赖老师,他们必须结合自身学习化学的习惯,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模式,在模式中不断提高,在学中不断改善这种模式,争取最大程度的丰富化学知识.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既师亦友,身为学生,学会虚心请教是不可或缺的事情.
      高中教材内容深度较大,只凭借上课时的笔记来复习,效率是非常低下的,课堂没有听懂的地方要及时请教同学、老师.在知识的海洋里,没有等级之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亮点,今天你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别人,而明天他也会有不明白的地方来向你请求指教.
      信息之间的高畅流通才能让彼此受益匪浅,这也是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原因,化学学习的道理与此一斑.
      (四)“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化学的海洋里没有优生与差生之分,只有勤劳与懒惰之别.
      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在背后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汗水,我们不应只是看他们光辉的一面.处于高考边缘的学子们如果想要在高考的大军中展露头角,进入理想的大学,那么从现在开始,请把你们的懒惰驱逐,努力拼搏吧!
      (五)“蚁穴溃堤”的原意是即使是很小的瑕疵也能酿成大祸,那么你能否站在蚂蚁的角度看待问题.
      蚂蚁本身的渺小不言而喻,它的力量更是微乎其微,然它的巢穴为何使得堤坝溃烂?蚂蚁作为群居类的昆虫,它们习惯集体生活方式,试想,如果不是团队力量的支撑,它们又如何在“物竞天择,适合生存”的自然法则下生存!自诩为高等生物、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像蚂蚁们学习?高中的化学知识获取,亦离不开团队的协助.
      二、从老师授课方式出发
      (一)传统的化学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其他各科老师改变教学方法下的学生们,已然具有课堂主人翁意识,他们不再愿意接受“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渴求迫使化学老师寻求新的教学方案.我们理应顺势改变自身角色,探索属于化学教育的专属之路.
      (二)繁杂冗长的化学公式充盈学生脑海,令学生厌恶,我们可以将这些公式拟人化,赋予它们生命.
      比如简单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区别,我们可以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氧妈妈和碳爸爸生了一对双胞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兄弟两个表面上异常相似,然性格却迥然不同.故事的后文即引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作用等特点.在故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他们还收获了乐趣.
      (三)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无论是在理论探讨还是在实验探究的情境下,老师需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给予合理地指导鼓励.
      局限于一节课只有一位讲课老师,老师可以邀请小组其他化学老师和自己一起上课,这样,老师就可以分散在不同角落,便于为学生们及时解答疑惑.
      化学老师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发现彼此的授课缺陷,及时地改进教学方法.如此,教师之间的合作也至关重要.
      合作不能拘泥于师生与生生之间,要想改变化学教学现状,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老师之间的凝聚力是不可或缺的.
      (四)新课改中化学老师们应该学会放手,把课堂的使用权交还给学生,由学生们来演绎课堂的真谛,教师扮演指导者、鼓励者的角色.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所需做的就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提倡由学生自导自演课程内容,老师在一旁扮演配角,为学生创造的篇章锦上添花即可.
      (五)化学实验占据化学教学的重要比重,策划好实验课的进程,老师的授课就成功了一半.
      化学理论知识多来自实验分析,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是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部分,例如,学生在学习水的电解实验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明白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因此利用氢气和氧气的密度不同来进行分离,通过用一个烧杯扣在刚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水面,我们可以用酒精灯去靠近杯子,可以听到砰的声音,这是氢气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产生的爆炸现象.
      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氢气与氧气的反应生成产物,同时我们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看到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并且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类似于为啥氢气燃烧时会发出砰的声音,氢气有颜色吗?
      氢气和氧气的密度哪个更低,氢气在分离的时候会在上层吗?通过这系列问题,我们巩固了学生课上所学的知识.
      学生需要正确对待实验,在实验现象中找寻理论知识的踪影,将书本与现实紧密相连,这不但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更能促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开启探究化学的神奇之旅.
      三、结语
      通过我校化学老师的共同探讨,我们对于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针对学生自身差异所在,我们制定了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案,我们试图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轻松高效的学习体系,还学生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
      作者:郭云涛 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大港中学
      第十篇:高中任务型化学教学分析
      一、任务型教学的概念
      任务型教学就是指将教学中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并且依据这些教学问题为学生布置学习目标及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分析和讨论,运用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有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来完成任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学生既能够掌握当堂课的知识,又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团队合作。
      二、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意义
      任务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做到了课堂教学的回归。
      1.提高学习兴趣
      任务型教学的重点在于“任务型”,主要在于学生接受任务之后完成任务的过程,使学生成为主体,一改传统课堂上老师为主的模式。
      任务型教学使学习内容任务化,通过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课堂里,形成与教师平等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创建了和谐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不单单是知识的讲授,或者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高中化学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方法探究
      1.科学选择任务
      在任务型教学的实践中,需要教师提供给学生明确的任务,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选择难易适中的任务。
      教师布置的任务要让学生觉得就像树上的桃子,跳一跳就能够摘到,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将化学知识在大脑中进行整理,提高对知识的了解,才能学习得更彻底。
      例如,教师在教授“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让学生明白哪些物质是氧化剂,哪些物质是还原剂。
      请同学们观察分别滴加试剂的新鲜和久置的果蔬汁的变化。
      同学们听说过维c可以延缓衰老,那是什么原理呢?接着让学生观察变红了的果蔬汁里面加入维c有什么变化。
      然后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哪些物质是氧化剂,哪些是还原剂。
      学生会对于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究,通过思考会明白哪些是还原剂,哪些是氧化剂。
      2.教师引导思考
      教师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学生明确任务,然后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思考。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疑问。
      例如,在学习“碳的多样性”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组铅笔和金刚石的图片,然后为学生布置问题:为什么铅笔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物理性质却相差非常大?问题中就指出了学生思考的方向,然后就让学生围绕在问题的周围进行讨论和探究。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加入,在学生没有思路的时候进行简单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事半功倍的学习。
      3.小组合作分析
      想要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就应该在布置了任务之后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让学生在思考之后进行知识的分享,才能有所提高。
      例如,在学习“铝金属材料”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铝与氧气的反应、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与盐酸的反应等等让学生了解铝的化学性质。
      实验过后,让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然后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铝的化学性质。
      在实验中,让学生共同合作操作实验,并且积极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任务型教学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只要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总结、积极实践,就能找到更多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任务型教学就是通过许多教师的大量实践总结出的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任务型教学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好的思维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朱佳奇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鉴湖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图说天下